首页 . 农学 . 草业科学 . 草地保护 . 草原鼠害 . 草原鼠情监测 . 草原鼠类天敌

草原鼠类天敌

/grassland rodent predators/
条目作者兴安

兴安

最后更新 2024-05-14
浏览 184
最后更新 2024-05-14
浏览 184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主要以通过捕杀和取食草原鼠类来获取保证正常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蛋白质脂肪来源的生物。

英文名称
grassland rodent predators
所属学科
草业科学

包括爬行纲喙头目、蜥蜴目、蛇目、鳄目的部分爬行类,鸟纲隼形目、鸮形目的部分猛禽类,以及哺乳纲食肉目的部分兽类。

在草原生态系统中,鼠类的天敌资源丰富,包括隼形目的大􀅄、红隼、苍鹰、金雕、草原雕、胡秃鹫,鸮形目的长耳猫头鹰、雕鸮,以及雀形目的渡鸦、乌鸦。此外,鼬科、猫科、灵猫科及犬科中的食肉兽等,以及一些爬行类(例如蛇)均为鼠类主要天敌。

利用天敌防治有害动物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但在鼠害防治中,天敌防治技术的应用相对虫害较晚,研究也相对滞后。在自然界,啮齿类的主要天敌有几十种,它们日夜捕食着各种鼠类,然而天敌对鼠类种群的调节能力仍存在一定的争议。有学者认为天敌只是取食了鼠类种群的盈余部分,也就是说,即使这部分鼠类不被天敌吃掉,它们也会自行消亡,结论是天敌不会给鼠类种群造成太大的影响。在草原区设立栖木招引猛禽防治鼠害的方法由来已久,在田间设立栖木时发现猛禽能很快地利用这些栖木,但与对照区相比,并不能明显地降低鼠类的数量。然而,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学者开始认定,天敌是鼠类种群数量调节的重要因素,捕食性天敌尤其对鼠类的群落变动拥有相当大的影响能力,可在治理鼠害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鼠类的捕食性天敌种类繁多,按其生活习性、捕食特点等可将其分成不同的类型。按天敌的机动程度可以划分成居留型和游牧型两类。居留型天敌不因季节的变化和食物的减少而迁徙,当食物稀少时,则努力捕食或者转换捕食对象,鼬和小鸮即属于此类。游牧型天敌随季节的变化和鼠类数量的增减四处游牧,大部分鸟类天敌属于此类。按照天敌取食的专一性程度可将其划分为专一型和非专一型两类,前者专门以鼠为食,即使鼠类很少时也是如此,例如鼬类和鸮类;后者在鼠类数量稀少时,取食其他种类的食物,例如狐、狼和蛇等。根据天敌的捕食策略和方式,可将其分为追踪型和扫荡型,追踪型天敌采取守候、追捕等方式猎取食物,而扫荡型天敌在一定范围内巡逻捕食。不同类型的天敌对鼠类的捕食偏好,与其本身的活动特点有关。例如大型犬科动物追捕猎物,活动范围大,偏向于捕食老年和行动迟缓的个体;小型猫科动物多采取守候、偷袭的方式,出击有随机性;猛禽类活动范围大,随机性也高;另外,非专一性天敌起着稳定鼠类种群的作用,鼠多时捕食多,鼠少时捕食也少,促进鼠类数量趋于稳定;留居的专一型天敌可较大幅度减少鼠类数量,但时滞较长,较易增大鼠类种群的震荡幅度;游牧的专一型天敌机动性大,追随鼠类的高密度种群,具有减少鼠类种群震荡幅度的作用。

鼠类种群数量是决定其捕食者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数值关系。天敌对猎物的捕食作用可分为功能反应和数值反应两大类,两类反应的综合效应表现为天敌与猎物间数量的“S”形曲线关系,例如草原上鹰隼类密度与鼠类密度间关系。当鼠类密度较低时,鹰隼类的捕食效率降低,此阶段的捕食难以维系其正常的食物需要,无论鼠类密度如何增加,鹰隼类出现概率都非常低,故鹰隼类的密度维持为基本不变的平缓变化期,出现的鹰隼类个体可以解释为路过的个体。当样地中的鼠类密度持续增加,达到能够维持鹰隼类捕食的密度阈值时,鹰隼类的捕获效率正好能达到维持其日常食物需求水平,能够保持鹰隼类持续地出现在该样地,此时,随着鼠类密度的增加,鹰隼类捕食效率将显著提高,这个阶段,鹰隼类的密度将随鼠类密度呈快速增长趋势。鼠类密度增长到最后阶段,鹰隼类密度也逐步上升。一些鸟类为了获取食物和繁殖空间等会占领一定领域,包括繁殖领域和非繁殖领域(例如食物领域、种间领域等),而且会通过巡行、驱赶等行为保卫其领域。例如7月份,大􀅄等仍处于繁殖期,为获取足够的空间和食物,其种内种间竞争比较强烈。这些领域行为可能引发鹰隼类捕食者相互干扰而降低其捕食效率,故达到一定的密度时候,鹰隼类的密度不再增加,最终出现稳定平台期。鹰隼类个体之间的相互干扰和竞争以及鹰隼类的最低捕食需求最终让鹰隼类与鼠类密度之间呈现出典型的“S”形曲线。对鼠类和其他类天敌的数量关系的研究在中国较少。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