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出现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的草甸、草原。鼠荒地上原生植被稀疏,禾本科优质牧草大量减少,代之以利用价值低的一、二年生的双子叶杂类草。鼠荒地中普遍出现植物群落结构简化,植被盖度大幅度下降;地表形态支离破碎,土壤侵蚀以及沙化、盐渍化,并构成沙尘暴或扬沙威胁。严重的地方植被产量可减少80%~90%。
鼠荒地主要危害鼠种为高原鼠兔、高原鼢鼠及根田鼠等。这些害鼠所喜食禾本科、豆科及杂类草中的优良牧草,也是当地牛羊的主要牧草资源。造成鼠荒地成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是过度放牧、鼠类天敌作用降低及草原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在轻度危害地区,鼠兔挖掘活动造成的土丘、土坑的危害面积占可利用草地总面积的15.5%左右。在鼠害严重的高山草甸,草皮以下鼠兔洞道纵横交错、重叠串通,形成许多地下空洞,每逢雨季顺坡而下的地表缝流使草结皮塌陷,致使土壤疏松、旱化。植被则形成以囊吾、艾菊、披针叶野决明等毒害草占优势的次生植被。地表的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母质一起被害鼠推到地表,经风蚀以后质地变重,并形成具有沙漠化景观的次生裸地,成了害鼠的最适栖息地。草场地表组成物质多为质地松散、内聚力差、以物理沙粒成分为主的沙质沉积物或发生在沙质、沙砾母质上的沙性土壤。在鼠荒地上废弃的鼠洞、鼠丘和侵蚀沟使地表变得千疮百孔,支离破碎,每逢土壤解冻的刮风季节,表土被裹卷扬升,其扬沙可波及数十千米。潜在的自然因素和害鼠活动诱发草场沙漠化。鼠荒地加速了草场荒漠化的进程,严重威胁着整个草地生态环境,摧毁草场生产能力,是导致当地牧民生活贫困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20世纪60年代,中国各级政府和牧区广大群众开始有组织地开展了治理鼠荒地活动,为此,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当地人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员。经过几十年的治理取得了许多经验,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参与下形成了一整套有效的治理策略和技术。其中重要的有:“以草定畜”,合理规划家畜的采食时间及轮牧制度、保护并发挥鼠类天敌作用(例如禁猎野生动物、招引鼬、鹰等食肉类动物)、严格控制在草原上采挖冬虫夏草等药材,在杀灭鼠类时采用对非靶标动物无害的药物、加强害鼠种群监测、改良草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遥感、无人机、防控软件)和生态环境恢复措施,大力推广有利于恢复草原植被,减少形成高密度鼠群的有效方法。治理鼠荒地,可保持当地农牧业经济持续发展,增加当地群众收入,彻底改变草原害鼠采食、挖掘所造成大面积草场的退化和土地沙化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