溅射一词源于拉丁语sputare。溅射镀膜过程中常以靶材作为阴极,工件为阳极,工作气体气压范围通常为0.1帕~10帕,在电极间施加电压使气体电离,气体离子在阴极电场的作用下加速后轰击靶材,溅射出的粒子飞向作为阳极的工件表面并沉积形成薄膜(如图1)。
溅射现象最早由英国物理学家W.R.格罗夫(William Robert Grove,1811~1896)和德国数学家J.普吕克于19世纪50年代发现。1891年英国物理学家W.克鲁克斯公开发表了第一篇关于溅射镀膜的论文。然而,早期的溅射镀膜存在工作气压高、沉积速率低和工件温升高等缺点。1936年荷兰物理学家F.M.彭宁(Frans Michel Penning,1894~1953)发现磁场可显著提高溅射电流和降低工作气压,但未受到重视。直到1971年P.克拉克(Peter Clarke)通过特殊设计的磁场结构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磁控溅射,显著提高了溅射速率并有效抑制了工件温升。1979年J.S.蔡平发明的平面磁控溅射使薄膜沉积速率提高10倍以上。1980年莱宝[注]公司推出了首台商用溅射镀膜设备。
溅射镀膜技术主要包括二极溅射、磁控溅射、离子束溅射等,具有靶材适用性宽,膜层表面光滑、易于大面积制备和工件基材适用广等优点,可实现金属和无机非金属的单质、合金及化合物薄膜制备。其中磁控溅射是使用最广的镀膜技术,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疗、新能源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