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介于乌拉尔山脉和太平洋岸之间,北临北冰洋,西南抵哈萨克丘陵,南与中国、蒙古和朝鲜为邻。面积约1300万平方千米。
原为游牧民族生息地。16世纪下半叶以后,沙俄不断扩张,往东越过乌拉尔山向西伯利亚扩展,并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去了原属中国的10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19世纪60年代,西伯利亚大铁路西段筑成通车;1891年东段动工,1916年全线通车,以俄罗斯民族为主的人口大量东移。十月革命胜利后,对东部地区的开发,加速了人口的增长。人口3728万(2022),其中俄罗斯人约占85%,余为乌克兰人、布里亚特人、萨哈人(雅库特人)、图瓦人、犹太人、涅涅茨人、埃文基人等。人口分布,除西伯利亚大铁路沿线平均每平方千米有10~30人以外,绝大部分地区平均每平方千米不足1人。城镇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4%。
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西部为西西伯利亚平原,介于乌拉尔山脉和叶尼塞河之间,地势低平,沼泽广布,平均海拔120米。高原和山地约占全区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中部为中西伯利亚高原,介于叶尼塞河和勒拿河之间,平均海拔500~700米,高原面破碎。南部和东北部是山地,包括切尔斯基山、上扬斯克山、贝加尔诸山、东萨彦岭和西萨彦岭、阿尔泰山(西北段)等。地处中高纬度,自北而南分属寒带、亚寒带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显著,自西向东逐渐增强。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和短暂。年平均气温几乎各地均低于0℃。1月平均气温南部-16℃,东北部雅库特地区达-48℃,绝对最低气温达-70℃;7月平均气温北部5℃,南部23℃。降水地域差异明显,北冰洋沿岸年降水量100~250毫米,针叶林地带500~600毫米,阿尔泰山地达1000~2000毫米。75%~80%的降水集中于夏季。由于气候寒冷,全区有600万平方千米的永久冻土层,一般深达200~500米,在勒拿河中游支流维柳伊河流域局部地区可达1500米。河流大部分属北冰洋水系,大河有鄂毕河、额尔齐斯河、叶尼塞河、勒拿河等,年径流总量达25000亿立方米,80%~90%的径流量来自降雨与降雪。河流结冰期南部5个月,北部达8个月。全区水能资源约占俄罗斯水能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二。贝加尔湖为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蓄水量达23万亿立方米。在平原地区自北而南依次明显地分布着苔原、森林苔原、森林、森林草原和草原带。山地呈现垂直自然带。自然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煤炭、石油、天然气、铜、镍、锡、金、铂族、金刚石、云母等矿藏的探明储量均居全国首位。木材蓄积量约占俄罗斯木材蓄积总量的五分之四。上述各类矿藏分布较集中,大型矿床较多,有利于大规模开发。
经济长期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1916年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全线通车促进了铁路沿线煤和有色金属矿的开采与矿冶业,以及森林采伐与木材加工等产业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建立的乌拉尔--库兹巴斯煤炭--冶金基地,又带动了区内煤炭、钢铁和机械工业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源开发步伐明显加快。50年代初大规模的垦荒运动,有力地促进了西伯利亚南部地区农牧业的发展。60~70年代着手实施安加拉-叶尼塞河的水力资源开发计划。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大规模开发西西伯利亚大型油气区,使西伯利亚成为俄罗斯最大的能源生产基地和重要的钢铁、有色金属及化工产品等原材料基地。1974~1984年,在西伯利亚大铁路以北修建与其相平行的贝阿铁路,将资源开发进一步向北推进。2000年,西伯利亚地区的石油占俄罗斯石油产量的67%,占天然气开采量的90%,煤炭产量的89%,钢生产能力的40%,电解铝生产能力的四分之三,木材采伐量的60%,原油加工能力的四分之一强。工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特别是能源、原材料工业较发达,机械电子、轻纺、食品工业发展较差。农业主要分布于南部河谷平原区,尤以西西伯利亚南部平原连片分布,以小麦和乳-肉用畜牧业为主要部门。北部主要为少数民族,以驯鹿饲养、狩猎及捕鱼业为生。对外交通以铁路运输为主,公路及河运为辅。对外贸易主要依托太平洋沿岸地区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纳霍德卡及东方港。主要经济中心有新西伯利亚、鄂木斯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新库兹涅茨克及伊尔库茨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