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三亚市西部,地理坐标为北纬18°09′~18°37′,东经108°56′~109°48′。截至2020年末,辖东关社区、雀信社区、东京社区、中和社区、龙港社区、文明社区、梅联社区、深海科技城社区、南滨居9个社区(居),城东村、拱北村、崖城村、城西村、水南村、大蛋村、南山村、抱古村、北岭村、赤草村、港门村、乾隆村、临高村、保平村、盐灶村、海棠村、梅东村、长山村、凤岭村、三公里村、梅西村、三更村、镇海村、雅安村24个行政村。面积347平方千米。区内常住人口11.69万(2020),居民包括汉族、黎族、苗族、壮族等30多个民族。地区生产总值111.97亿元(2021)。区人民政府驻三亚市崖州区崖州大道1号。
崖州区
中国海南省三亚市辖区。
- 英文名称
- Yazhou Qu
- 行政归属
- 海南省三亚市
- 面积
- 347平方千米
- 人口
- 11.69万(2020)
- 主要民族
- 汉族、黎族、苗族、壮族等
- 地区生产总值
- 111.97亿元(2021)
- 政府驻地
- 三亚市崖州区崖州大道1号
- 气候类型
- 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 气温
- 25.4℃
- 降水量
- 1347.5毫米
- 著名景点
- 南山佛教文化苑、大小洞天风景区、崖城学宫等
崖州在秦朝已纳入中央集权政府的治理版图,秦始皇时期设南方三郡,崖州即是其中之一的象郡。汉朝在崖州一带设珠崖郡治,隋朝设临振郡,唐朝改为振州。北宋开宝五年(972),振州(今三亚一带)改为崖州,隶属琼州;熙宁六年(1073),改崖州为珠崖军;政和七年(1117),改珠崖军为吉阳军。明、清两代则一直沿用 “崖州”。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崖州升为直隶州,与琼州府南北并置。1912年,撤销崖州直隶州,改设为崖县。历经建置沿革变迁,崖城古镇一直是历代州、军治和民国政府所在地。1950年,崖县解放,崖县人民政府在崖城成立。1954年,建崖城镇,1958年改立炮艇公社,1984年复置镇。2001年8月,崖城镇、保港镇、梅山镇、雅亮乡合并,设立崖城镇。2015年1月撤镇设立崖州区。
北部为山地丘陵和山前台地,南部为滨海平原,地势呈北高南低之势,大部分区域海拔在50~300米。境内的宁远河是琼南最长的河流,也是海南岛第四大河流。区内的气候为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5.4℃,年平均降水1347.5毫米,干湿季节分明,全年日照时间2572小时,年无霜期365天。
境内主要有山地黄壤、赤红壤、砖红壤、燥红壤、滨海沙土、水稻土等土壤类型。植物种类丰富,主要植物有小叶榄仁、重阳木、椰子、玫瑰、朱蕉、石榴、莲雾等。陆生野生动物多达210余种,其中兽类50种,鸟类160余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云豹、孔雀雉、海南山鹧鸪等10余种。主要矿产资源包括油气资源和金矿。
农业是崖州区的主要产业之一,不仅是三亚市最大的冬季瓜菜、粮食、香蕉、杧果生产基地,也是中国的反季节瓜菜、热带水果生产基地和中国最大的南繁育种基地。工业主要以信息产业为主。区内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国内一批大学入驻产业园区,已建成南繁科技城、深海科技城、科教城等高科技园区。此外,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也是区内的经济支柱之一,区内拥有两个AAAAA级景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带动了区内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交通便利,环岛高速G98与国道225(海榆西线)贯通境内,环岛高铁也经过境内,并设有崖州站。
端午节舞龙、闹元宵、龙神出游、黎苗三月三活动是重要的民俗活动。崖州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
主要有南山佛教文化苑、大小洞天风景区、崖城学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