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与β-内酰胺环所联结的杂环的化学结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非典型β-内酰胺类。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有碳青霉烯类、青霉烯类(Pen-em)、氧青霉烷和单环β-内酰胺。
在结构上具有β-内酰胺环,呈抗菌活性的天然或经化学改造的化合物的总称。
根据与β-内酰胺环所联结的杂环的化学结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非典型β-内酰胺类。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有碳青霉烯类、青霉烯类(Pen-em)、氧青霉烷和单环β-内酰胺。
青霉素于1929年被英国细菌学家A.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1881~1955)发现,1939年经科学家进一步研究制备成制剂应用于临床。1945年,经过多年研究,从产品降解、化学分析、产品X射线衍射、结晶学等方面确认,青霉素中含有β-内酰胺环并噻唑环结构,由此人们开始展开进一步研究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工作。1945年,意大利细菌学家G.布罗楚(Giuseppe Brotzu,1895~1976)将其从撒丁海岸阴沟出口处的一株头孢子菌上分离,它能产生多种成分的抗生素。1955年,研究人员从中分离得到了头孢菌素C,发现其抗菌作用不强,但毒性远低于青霉素,对酸稳定,而且不被蜡样芽孢杆菌与金黄葡萄球菌的青霉素酶水解。1961年,经深入研究确认了其化学结构,母核为7-氨基头孢烯酸(7-ACA),是β-内酰胺环并双氢噻嗪环。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首先从头孢菌素C经化学裂解得到了7-ACA,为半合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提供了稳定的中间体,在半合成青霉素的启发下,人们的研究主要以7-ACA为母核,并对其结构进行化学修饰,以期发现疗效更好的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这与它们的作用机制有关。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以通过抑制D-丙氨酰-D-丙氨酸转肽酶来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黏肽是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细胞壁结构中最硬的坚韧层,作用在于维持细胞的外形和坚韧性。黏肽是一些具有网状结构的含糖多肽,组成成分是N-乙酰粘质酸、N-乙酰基葡萄糖和多肽。黏肽中组成肽链的氨基酸和交联(桥式连接)的方式随细菌种属而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C抑制黏肽。
1990年起,各国首次应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共18种,其中有头孢菌素14种,碳青霉烯2种,青霉烯1种,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方面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提高抗G+性菌、绿脓杆菌与厌氧菌活性,寻找新一代头孢菌素。对G+与G-菌都有良好活性的新头孢菌素有头孢丽丁,抗绿脓杆菌活性比头孢他啶强4倍,对其他G+与G-菌活性与头孢他啶相似,还有若干在3位上带有季铵盐部分结构的头孢菌素,如头孢露棱。碳青霉烯的研究方向是在保持对DHP-1稳定的基础上,增强抗绿脓杆菌活性。DX-8739、BO-2502抗绿脓杆菌作用比亚胺培南强4~6倍,S-4661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无亲和力的PBP-2'有一定亲和力,在绿脓杆菌感染实验模型上的效果优于后二者。在青霉烯类抗生素方面的研究是向青霉素骨架中引入双键,增大β-内酰胺环的反应性,以提高抗菌活性的设想,设计了青霉烯。1976年发现碳青霉烯甲砜霉素之后,受其构效关系研究的启迪,以反式羟乙基代替6-酰氨基,既保持了青霉烯酰胺环的反应性,又改善了稳定性,从而建立了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