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工程的理论基础是细胞学说和细胞全能性学说。1839年,T.A.H.施万[注]和M.J.施莱登[注]首次建立了细胞学说,细胞学研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起,幼胚培养被用来挽救远缘杂交早期败育的胚胎,因此可以认为,幼胚培养和胚胎拯救(embyrorescue)技术是最早应用的植物细胞工程技术。20世纪30年代,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基本建立。1975年,C.米尔斯坦和G.克勒将免疫小鼠的脾细胞和小鼠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获得了既能在体外无限繁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杂交瘤和基因重组技术的发现极大地推动了动物细胞工程的发展和进步。利用这两项技术,动物细胞得以大规模生产、繁殖和培育,越来越多的药品通过这种技术被生产出来,广泛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各类疾病,单克隆抗体就是这之中的一项重要生物制品。同时,科学家们还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将病毒的抗原基因移植到动物细胞体内,用来生产更加安全、高效的动物疫苗。
细胞工程技术发展迅速,试管植物、试管动物、转基因生物反应器等相继问世。以色列用胚胎干细胞培养出人类心脏组织,可以正常跳动。美国培养的造血先驱细胞、中国培养的胃和肠黏膜组织等。1977年英国利用胚胎工程技术成功地培养出世界首例试管婴儿,1997年英国首次克隆出绵羊“多莉”,2001年英国又培育出首批转基因猪。伴随试管植物、试管动物、转基因生物反应器等相继问世,细胞工程在生命科学、农业、医药、食品、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