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次IPCC报告指出,过去一个世纪以来,全球地表温度升高明显,北半球升温尤为显著。气候变暖对全球的温度、降水等气象条件产生了重要影响,可通过改变栖息地、食物资源等对鼠类种群的时空动态产生影响。例如,气候变暖导致欧洲北部积雪变薄,造成旅鼠冬季食物匮乏,周期性波动信号减弱或消失;气候变暖可显著缩短一些鼠类的冬眠时间,并降低其存活率;气候变暖使低海拔鼠类物种分布区扩大,高海拔的物种分布区收缩。此外,一些大尺度的气候现象(如厄尔尼诺)也与害鼠种群的暴发密切相关。
人类活动如农牧业、城市化等对鼠类也可产生复杂而深远的影响。例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华北平原农业区的灌溉强度增加与种植结构改变显著地降低了黑线仓鼠与大仓鼠的存活率,导致其种群密度逐年下降、体重变小。作物栽培单一导致欧洲仓鼠种群的急剧下降。在草原地区,过度放牧造成植被高度和覆盖度降低,导致一些喜欢隐蔽环境的鼠类(如根田鼠)减少。
城市化导致一些野外害鼠消失,而与人类伴生的鼠类如褐家鼠、小家鼠等成为优势种。例如,上海市城市建筑由木质结构转变为钢筋水泥结构,导致本地黄胸鼠种群数量下降,而小家鼠、褐家鼠种群上升。一些鼠类的活动范围因人类活动而扩展到全球。例如,褐家鼠起源于亚洲,在中世纪及工业革命时期扩散到欧洲及世界各地。在中国,褐家鼠于20世纪70年代后随火车等交通工具迁入新疆等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