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嘉陵江温塘峡畔。早晚霞云,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古人称赤多白少为缙,故名缙云山。缙云山与嘉陵江小三峡、合川钓鱼城一并被定为国家级自然风景名胜区。面积76平方千米。缙云山景色宜人,植物资源丰富,素有“北有缙云、南有石笋”之美誉。
中国重庆市名山。旧称巴山。
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嘉陵江温塘峡畔。早晚霞云,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古人称赤多白少为缙,故名缙云山。缙云山与嘉陵江小三峡、合川钓鱼城一并被定为国家级自然风景名胜区。面积76平方千米。缙云山景色宜人,植物资源丰富,素有“北有缙云、南有石笋”之美誉。
缙云山是7000万年前燕山运动造就的背斜山岭。属川东平行岭谷,华蓥山复背斜的一个分支——词塘峡背斜,走向北东,海拔一般为850~900米。东南坡较陡,西北坡较缓,顶部平展。山的东北段山脊两侧受流水侵蚀,裂缝溯源伸展,形成了一些垭口,切断了山脊形成了孤立的山峰,山峰与垭口相间排列。西南段的山脊受流水侵蚀较小,为箱形山脊。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18.2℃。一月均温7.5℃,七月均温28.6℃,年较差21.1℃,≥10℃的年积温5956℃,年无霜期334天,平均年降水量1143毫米。年均相对湿度80%,冬季多雾,年日照时数1288小时。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植物生长,植物种类繁多且生长茂盛。
缙云山自然环境多样,植物种类丰富。森林植被繁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保存完好。有蕨类植物37科70属136种,裸子植物7科12属15种,被子植物155科609属1116种。可作中草药的约占61%的种,观赏树种320多种,纤维含量高的有130种,98种油料植物。缙云山海拔较低,全山不论水平还是垂直都属于亚热带生物气候带,植被类型的分布天然上来看是没有垂直带谱的特点,但由于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其在垂直方向上呈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差异。
缙云山海拔500米以下为侏罗系紫色砂页岩,发育着中性或微碱性土壤,坡度大的地方开辟为柑橘果园,缓坡地带为农耕旱地,(在1:100万土地资源图土地评价中评为三等农用地);海拔500米以上为三叠系须家河组的砂岩,发育着酸性黄壤,其中海拔500~750米的东南坡,由于坡度较陡,受流水的侵蚀作用较强,发育着瘠薄的黄壤,上生马尾松林,海拔750米以上地势平缓,流水侵蚀比较弱,发育比较良好的酸性黄壤,上生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
据北碚气象站1935~2006年资料统计,缙云山多年最大降雨量1544.8毫米 (1968),最小降雨量785.4毫米(1961年),平均降雨量l107.01毫米。大于1000毫米的降雨量的年份占70%,降雨的季节性特征明显,多集中于5~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75%,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嘉陵江位于缙云山底,是北碚区内最大的过境河流,汛期洪水位表现为涨落快,变幅大的特点,据北碚水文站历年观测资料,嘉陵江最高洪水位214.00米(1870),多年平均洪水位为195.97米,常年平均水位为183.42米,枯水为173.40米。
缙云山是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佛教圣地,与四川青城山、峨眉山并称为“蜀中三大宗教名山”。从北到南有朝日峰、香炉峰、狮子峰、聚云峰、猿啸峰、莲花峰、宝塔峰、玉尖峰、夕照峰九峰横亘,其中玉尖峰最高,海拔1050米。景区有佛光岩、相思岩、舍身崖、黛湖、白云竹海等众多优美的自然景观。缙云山人文资源十分丰富,有缙云寺、温泉寺、白云观、绍龙观、复兴寺、石华寺等八大古刹和晚唐石照壁、明代石牌坊、宋代石刻等名胜古迹。有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1932)遗址和狮子峰寨、青龙寨等古寨遗迹;还是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佛教圣地,有20世纪50年代中共西南局领导夏季办公旧址(贺龙院和小平旧居)等;现新建有白云观、绍龙观等道教文化园区和景点。景区每年举办缙云登山节和缙云论剑武林大会。
缙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