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兢

条目作者杨琼

杨琼

最后更新 2022-12-25
浏览 101
最后更新 2022-12-25
浏览 101
0 意见反馈

生卒年不详。

唐代诗人、声律学家、诗学理论家。字思敬。

思敬
代表作品
《蓬州野望》
所属专题
唐诗

籍贯不详。唐高宗龙朔元年(661)为周王府参军,总章中(668~669)为协律郎,与许敬宗、上官仪等同修类书《芳林要览》三百卷,又编选自汉至唐上官仪诗为《古今诗人秀句》二卷。此外撰有《诗髓脑》一卷,论声律、属对之事,《新唐书·艺文志》误作宋约《诗格》。元兢诸书皆已亡佚。《古今诗人秀句》有序文见于《文镜秘府论》南卷《集论》,原未署作者名,中日学者皆以为即元兢所作序。《诗髓脑》一书有零星资料,散见于(日)遍照金刚所撰《文镜秘府论》。事迹见于《旧唐书》卷一九〇《元思敬传》、《古今诗人秀句序》等。

元兢诗歌现存1首,见于《全唐诗逸》卷中。诗题《蓬州野望》,诗云:“飘摇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此诗留存于《文镜秘府论》,是元兢为说明其“调声三术”中的第一术“换头”理论所援引的诗例,认为此篇“第一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又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平:如此轮转,自初以终篇,名为双换头,是最善也。”这一理论将平声与去上入对举,突破了此前二元化的论声法单方面标举平声的模式,使四声二元化,即简化为平仄两类的事实进一步明朗化。此外,就诗歌思想而言,元兢《古今诗人秀句序》明确揭示了其选诗标准,是“以情绪为先”“以物色留后”,提出了诗歌应情景交融,写景当为抒情服务。

从《蓬州野望》的创作来看,前三联皆为写景之作,通过对“宕渠”“蜀门”“三巴”“八阵”等独具巴蜀特色的景物的描写,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尾联“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的结语,用“猿声”来烘托自己滞留巴蜀之愁,最终旨归抒情,与其情景交融的诗歌思想高度一致。情景交融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内容,元兢的诗歌思想和创作实践对于推进初唐诗歌向盛唐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