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动物(例如绵羊和牛)之间分配可用饲草的规划过程或行为,是进行多种动物饲养管理的关键。根据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动物的采食量和营养需求,合理分配现有饲草料,以保证动物充分发挥生产性能,又确保饲草料收支平衡的目的。草地牧草利用率、动物对不同植物的选择性采食是进行饲草分配时应考虑的重要参数。
草地管理中一般将牧草利用率定为50%,以达到生产力、多样性和牧草品质的最优化。但是,适宜牧草利用率也会随各种不同因素而变化,例如植物群落组成、利用季节、气候条件和土壤可利用养分等。
动物对不同饲用植物的选择性与动物种类、体重、体况等因素有关。而且,饲草的大小、质量也影响动物偏嗜性。动物摄食了一种饲草后,它的化学组成可以决定该动物继续摄食还是拒绝摄食。糖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蛋白质、酸性洗涤纤维或者细胞壁的成分、矿物质含量、维生素含量和植物色素等都对偏嗜性有影响。有研究发现,在温带气候中进化来的草食动物倾向于避开具有C4光合途径的植物,这种选择与化学成分和叶子结构的不同有关。动物选择性采食可通过择食指数来衡量,即某种植物在日粮中的比例与采食草地中该植物比例的比值,若比值<1,说明家畜不喜食该种植物,>1则表示喜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