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牧率是可持续放牧管理基础的依据之一。最适放牧率本质上即载畜量,是理论值,即单位时间、单位草地面积允许放牧的家畜数量。一般地,基于放牧家畜均匀利用草地最高生物量一半(此时不会损害植物群落和放牧家畜生产)来确定草原最适放牧率,这是最适放牧简单、常用的主观指标,为牧草现存量被利用50%左右,即“采食一半留一半”。
放牧通过动物与草原生态系统其他组分的偶合,尤其是动物—植物的系统偶合,以获得生态系统的产品与服务、经济收益,同时恢复与维护生态系统健康,包括生产畜产品、防治病虫鼠害、防除毒害草、培肥地力、提高籽实产量、加速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等。因此,可反映草原生态系统特征的生物和社会指标均可用于确定最适放牧率,常用植物指标包括物种组成、盖度及生物量等,土壤指标包括家畜践踏的路径和侵蚀沟等,家畜指标包括个体增重、放牧行为、尿斑及粪斑等,其他指标还有野生动物和经济效益等,用单一指标测算最适放牧率易产生误差,可以根据多个指标综合判断。最准确的方法即通过长期放牧试验确定最适放牧率。一般设置多个放牧制度、放牧季节和放牧率,经过一个气候变化(主要是降水量)周期的试验,根据土、草、畜等指标综合确定最适放牧率,以及放牧率随气候和放牧管理的预测模型,用于相似生态区的草原放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