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
首页 . 理学 . 天文学 . 太阳系 . ﹝未知行星﹞ . 小行星

小行星带

/asteroid belt/
条目作者胡寿村李竞
条目作者胡寿村

胡寿村

李竞

李竞

最后更新 2023-03-14
浏览 694
最后更新 2023-03-14
浏览 694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聚集大量小行星的区域,主要分布在2.06~3.28天文单位(Au),其中的小行星称为主带小行星。

英文名称
asteroid belt
所属学科
天文学

主带小行星的数目很多,截至2021年12月已发现超过107万颗,占所有已发现小行星的94%。主带小行星的轨道分布并不均匀,特别是部分较大天体的分裂导致小行星家族的形成,它们具有非常相似的轨道特性并聚集在一起。而在另一个极端,有些区域则几乎没有小行星,这些被称为柯克伍德空隙,是与木星轨道共振的结果。从动力学上,一般可将小行星带分为内、中、外三个带,3∶1共振处(2.5Au位置)作为内带和中带的分隔点,而5∶2共振处(2.82Au位置)为中带和外带的分隔点(见图)。

小行星带的轨道半长径分布与柯克伍德空隙小行星带的轨道半长径分布与柯克伍德空隙

小行星主带中绕日运行的小行星数目很大,但其总质量仅为月球质量的4%。按照成分可分为C型或碳质小行星,S型或硅酸盐小行星,以及M型或金属小行星。其中C型小行星富含碳元素,主要分布在小行星带的外部区域,占已知小行星的75%以上。它们的反照率很低,平均值约为0.057,光谱与太阳系早期的原始成分相吻合,只是去除了较轻的元素和挥发性物质。S型小行星在主带内侧区域更为常见,即在距离太阳2.5Au以内,反照率较高,平均值约为0.197,占总数的17%左右。M型小行星的光谱类似于铁镍,反照率在0.1~0.3,有学者认为它们来自撞击后从分异后的金属核心中所产生的碎片。小行星主带中最大的一颗是谷神星(现为矮行星),直径934千米,大小在200~500千米的24个,150~200千米的45个,据估计小行星主带中直径1千米以上的数目能有110~190万颗。小行星主带所在区域是太阳系中的动力学不稳定区,那里可能从来没有形成过大行星,所以小行星并非一颗大行星裂碎后的遗迹。由于小行星的质量小,诞生以来从未发生过分异过程,因而保存了太阳系早期形成时的重要信息,可对太阳系起源与演化研究提供重要线索。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