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
首页 . 理学 . 天文学 . 太阳系 . 彗星 . 哈雷彗星 . 柯伊伯带

柯伊伯带

/Kuiper belt/
条目作者周礼勇史建春
条目作者周礼勇

周礼勇

史建春

史建春

最后更新 2023-06-04
浏览 530
最后更新 2023-06-04
浏览 530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海王星轨道之外,距离太阳30~50天文单位(AU)的环带。

英文名称
Kuiper belt
所属学科
天文学

在太阳系外围,海王星轨道以外,距太阳30~50天文单位(AU)的天区内,分布大量的固态小天体。多位天文学家曾经提出太阳系的质量分布延展到海王星轨道之外这一概念,包括美国天文学家F.莱昂纳德、爱尔兰天文学家E.埃奇沃思以及美籍荷兰天文学家G.P.柯伊伯等。1992年,英国天文学家D.朱维特和美籍越南天文学家J.鲁氏利用设在夏威夷莫纳克亚天文台的3.6米CFH光学望远镜观测到一个海王星轨道外的环日轨道运行的小行星,随后又发现更多类似的天体,证实了海王星轨道之外该小天体环带的存在,人们将之称为“柯伊伯带”,或莱昂纳德-埃奇沃斯-柯伊伯带,将带内的天体称为柯伊伯带天体。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上述“柯伊伯带”名称不能确切反映对于该区域的认识过程,更倾向于使用“海外天体”来指代海王星轨道之外发现的天体。截至2023年,在海王星轨道之外观测到的天体总数约4000颗。实际上,冥王星也是该类天体的一员,并且截至2023年,冥王星仍然是尺寸最大的一个海外天体,稍次于冥王星的阋神星,其尺寸比前者略小,但质量比前者大约27%。其余发现的直径多为200~400千米。随着观测能力的增强,更多和更小的柯伊伯带天体将会被发现。估计带内直径大于100千米的小天体至少有100000个,主要集聚在距离太阳50天文单位环带内。整个柯伊伯带内的小天体总数以十亿计,总质量可达0.02个地球质量。2005年,刚刚发现阋神星(临时编号2003 UB313,暂名Xena)时,一度认为其尺寸大于冥王星,并最终导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修订了“行星”的定义并增添了“矮行星”这一分类,冥王星和阋神星均分类为矮行星。

柯伊伯带最初被认为是短周期彗星(周期小于200年)的起源地,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研究发现,传统认识上的柯伊伯带天体在动力学上是相对稳定的,而短周期彗星的真正起源地是所谓“散射盘”,这是一个动力学上比较活跃的区域,空间分布上包括传统柯伊伯带范围,但该散射盘中的天体具有明显较大偏心率和/或轨道倾角,和不稳定的轨道。

现在,柯伊伯带被认为是太阳系的行星和奥尔特云之间的连续过渡,但在大约离太阳50天文单位处柯伊伯带天体的空间密度有一个显著的(至少是一个数量级)下降,其成因仍不为人们所理解。

柯伊伯带中天体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特征,天体在与海王星发生2∶3、4∶7、1∶2等平运动共振的位置处聚集,而在另外一些区域有明显的缺失。这些结构可以用“行星轨道迁移”和“共振俘获”的动力学过程解释,因而柯伊伯带的结构和海外天体的分布、理化特征成为检验太阳系早期演化的试金石。

柯伊伯带(喻京川太空美术作品)柯伊伯带(喻京川太空美术作品)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