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口服固体制剂体外溶出度检查,可用于评价药物制剂的质量,指导新剂型的研发,监测产品的生产工艺,指导制剂处方筛选和制备工艺优化。溶出度是药品质量保障体系的标准检测项目。
因其所采用的仪器设备、溶出介质和研究思路基本一致,有一部分学者倾向将溶出度和释放度这两个概念统称为溶出度。根据药物制剂进入体内的过程和特点,对普通口服固体制剂的试验称为溶出度分析,对缓释制剂或控释制剂及肠溶制剂等的试验称为释放度分析。
关于药物溶出度和释放度测定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了七种测定方法:第一法为篮法,第二法为桨法,第三法为小杯法,第四法为桨碟法,第五法为转筒法,第六法为流池法,第七法为往复筒法。美国药典(USP40)和欧洲药典(9.0)共同收录了六种方法:篮法、桨法、往复筒法、流通池法、桨碟法和转筒法,美国药典(USP40)还收载了往复架法,欧洲药典(9.0)还收载了提取池法(改进的桨碟法)、改进型流池法和糖胶片溶出仪。其中,篮法、桨法、小杯法、往复筒法和流通池法均可用于普通固体口服制剂的溶出度测定。
溶出度测定是将某种固体制剂的一定量分别置于溶出度仪的篮(或溶出杯)中,在37℃±0.5℃恒温下,在规定的转速、溶出介质中依法操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取样并测定其溶出量。
篮法:一套测定装置主要由转篮、溶出杯、篮轴与电动机组成。制剂测定前,应对仪器装置进行必要的调试,使转篮底部距溶出杯的内底部25毫米±2毫米;待溶出介质温度恒定在37℃±0.5℃后,取供试品投入干燥的转篮内,将转篮降入溶出杯中。至少采用三个取样时间点,取样后应及时补充相同体积的溶出介质,立即滤过,取澄清滤液,照该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测定,计算每片(粒、袋)的溶出量。肠溶制剂包括酸中溶出量和缓冲液中溶出量。
桨法:将转篮换成搅拌桨,使桨叶底部距溶出杯的内底部25毫米±2毫米;除将药物制剂直接投入溶出杯中外,其他操作和要求同篮法。肠溶制剂包括酸中溶出量和缓冲液中溶出量。
小杯法:由搅拌桨、溶出杯、浆杆与电动机组成,使桨叶底部距溶出杯的内底部15毫米±2毫米;溶出介质的为体积150~250毫升,转速应在各品种项下规定转速的±4%范围之内,其他要求同浆法。
往复筒法:装置由溶出杯、往复筒、往复轴和筛网、电动机、恒温水浴或其他适当的加热装置等组成。
制备溶出介质要求经脱气处理,可采用煮沸、超声、抽滤等有效的除气方法。一般调节溶出介质的pH至规定pH±0.05之内。从每个溶出杯内取出规定体积的溶液,立即用适当的微孔滤膜滤过,自取样至滤过应在30秒钟内完成,滤液应澄清。
进行胶囊剂溶出度检查时,应做空胶囊的干扰试验。即应取6粒胶囊,尽可能完全地除尽内容物,置同一容器中用该品种项下规定体积的溶出介质溶解空胶囊壳,并按规定的分析方法测定,作必要的校正。如校正值不大于标示量的2%,可忽略不计;如校正值低于标示量的25%,可进行校正;如校正值大于标示量的25%,试验无效。
药物体外溶出度试验是预测药物在体内溶出的重要手段,通过药物制剂体外不同条件下的溶出曲线分析,可以预测制剂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情况,评价仿制药与参比制剂的质量一致性。随着溶出度实验技术的发展,药物溶出度试验的自动化仪器不断开发并得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