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万顷等奉武则天敕撰,约成书于久视元年(700)。10卷。原书在国内早佚。日本灵龟二年(716)遣唐留学生吉备真备于天平七年(735)归国时,曾将全书携回日本,在日亦亡佚甚多,仅存第5~7卷。清晚期,由驻日使节搜寻归国并予翻刻,国内今以《佚存丛书》本与《丛书集成》影印本较常见。
今存第5卷主要论述乐律与乐论,有辨音声审声源、七声相生法、论二变义、论相生类例、论三分损益通诸弦管、论历八相生意、七声次第义、论每均自立尊卑义、叙自古书传论声义、乐谱共10目。其中有关变声的内容颇有价值,在“论二变义”中强调七声“出于自然”,“未有不用变声能成音调者也”,批评“不知音者,莫识其源”,并把“变徵、变宫起自周武”之论斥为“佚文守见之谈,非知音达乐之说”。从这些论述,可见唐代音乐思想之通脱。第6卷主要论述十二律,有记律吕、乾坤唱和义、谨权量、审飞候共4目。第7卷主要论述旋宫之法,有律吕旋宫法、识声律法、论一律有七声义共3目,是结合实践需要、阐明古代旋宫真义的现存最早文献。
其他各卷的佚文,仍有片段(或为转述)散见于日本多种古乐文献之中,尚未见辑佚成集的工作。日本羽塚启明论及《乐书要录》佚文,提及的有:《三五要录》中的“琵琶旋宫法”;《阿月问答》中有关第10卷的材料;《音律通致章》述及第5~10卷的提要。此外,《声明用心集》《类笔治要》《体源抄》诸书之中也有若干具有一定联系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