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19世纪初叶的欧美、日本等国家,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牧草机械,另一类是草坪机械。
对于牧草机械,到20世纪60年代,欧美各国的牧草机械发展进入高峰期,完成了由畜力机械和割草、搂草等基本作业机具向与动力机械配套的更新换代。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部分服役机具趋于饱和,促进了新产品的开发。苏联牧草机械发展较慢,产品以老式的割、搂、集、垛、运收获工艺的配套机具为主,机型比较落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完成了产品的更新换代。欧美各国的牧草机械产品品种齐全,系列完整,能满足各种收获条件下全面机械化的需要;但机具主要结构、技术性能指标没有大的变化,主要在操作舒适性和电子计算机应用等方面有所改进。中国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生产牧草机械,到20世纪80年代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通过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产品品种显著增加;但是,中国的牧草收获机械化总体水平还相当低,保有量极少。20世纪90年代,中国牧草机械发展速度变快,保有量迅速增加。中国已定型的牧草机械发展水平大部分等同于国外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技术水平,虽然发展迅速,但总体水平和发达国家仍有差距。
对于草坪机械,随着国际上草坪业的发展,草坪机械最早出现在19世纪30年代,1830年,英国工程师E.B.巴丁[注]利用旋转式机械工作的原理发明了滚刀式剪草机,进入了草坪刈剪的初步机械化时代。随后传入其他欧美国家,19世纪80年代,草坪机械进入了高效一体化的时代,机械能将多种草坪作业同时完成,使草坪品质大大提高。中国草坪机械的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有较大的进展,开始生产和出口草坪机械,但直到21世纪初,进口草坪机械仍占我国市场的主导地位。中国草坪机械化正在快速发展,但距离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