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学 . 中国地理 . 中国综合地理 . 中国地理位置和疆域 . 中国地理区划 . 中国自然资源区划

中国自然资源区划

/regionaliz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China/
条目作者王静爱余瀚
条目作者王静爱

王静爱

余瀚

余瀚

最后更新 2023-04-25
浏览 161
最后更新 2023-04-25
浏览 161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对中国自然资源进行的区域长远规划。

英文名称
regionaliz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China
所属学科
中国地理

区划的目的是为揭示中国综合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异特征和动态演变规律,服务自然资源统筹管理,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自然资源区划的理论基础是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要素的地域分异规律,区划对象包括土地、矿产、森林、草地、湿地、水和海域海岛等多种自然资源及其要素。区划涉及了自然资源学、生态学、地理学等多种学科,自然资源与地理环境特征、生态过程、人类活动等相互关联,具有高度的综合性与复杂性。

自然资源区划的制定原则不仅要遵循自然区划的基本原则,同时需要考虑自然资源本身的结构与功能特性。主要包括:①主体性原则。确定区域内主导资源,主导资源是一个区域内的优势或最主要的自然资源。②整体性原则。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关系,应当从区域整体分析自然资源的自身特征及其与周围环境和其他自然资源之间的相互联系,揭示自然资源时空分布的整体性规律。③多尺度原则。空间维度上大尺度范围内应注重成因分析,小尺度应注重反映要素分异规律,时间维度上应关注自然资源的动态变化。④等级性原则。按区域内部差异划分层级,逐级揭示自然资源区域差异。⑤发展性原则。强调自然资源的区域开发利用合理分配性,以及自然资源承载力的可持续发展性。

自然资源区划依据的指标包括了地带性指标、非地带性指标、自然资源特征指标。地带性指标主要为气温、降水、土壤、植被等;非地带性指标主要为地貌、岩性、河流分布等;自然资源特征指标主要为各类资源的特征或主导指标,包括流域面积、径流量、成矿带、能源类型、动植物类型、社会发展水平、人口密度、土地利用等。

自然资源区划的方法主要采取“自上而下”划分与“自下而上”合并相结合,区划要素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综合的方法。具体方法包括了定性的主导因素法、叠置法和定量的聚类分析与指标分级法,实际区划中往往需综合应用多种方法。

中国自然资源综合区划研究中,区划对象涵盖了土地、矿产、森林、草地、湿地、水和海域海岛等7类自然资源。运用上述的主体性、整体性、多尺度、等级性和发展性原则,区划指标体系构建选取了土地资源、水体与湿地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耕地资源要素等五大主导要素,以及地貌、气候、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辅助决策要素,采用聚类分析方法确定高级区边界,采取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机器学习等确定低等级区界线。区划层级为4级区划,从第一级到第四级分别为自然资源大区、自然资源亚区、自然资源地区和自然资源小区,各级的命名基本遵循“地理位置(地貌形态)—自然资源类型—分区等级”的规则。

中国自然资源综合区划方案中,一级区划分为7个自然资源大区,即东北林耕自然资源大区、华北草耕自然资源大区、华东林耕自然资源大区、西南林耕自然资源大区、华南森林自然资源大区、西北荒漠自然资源大区、青藏草地自然资源大区。

中国自然资源综合区划中国自然资源综合区划

  • 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编撰委员会.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综合卷).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