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像”这一概念可从古典艺术理论中的模仿说中寻找到源头。在柏拉图等哲学家的论述中,拟像是画家通过对理念显现对象的低端模仿所制造的视觉幻术。柏拉图主义奠定了欧洲古典时期以来的传统,即现实与拟像的等级对立。在中世纪,拟像被用来代表一种宗教的神圣象征,如神的雕像。文艺复兴时期,拟像成为达·芬奇“镜子说”中画家如实摹写现实对象的呈现。随着19世纪末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拟像被贬为缺乏原生语境的形式模仿。在当代,“拟像”概念在法国哲学家J.波德里亚的后现代文化理论中获得全新阐释。
波德里亚以摄影、电影、电视剧等大众文化及电视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将拟像视为大众传媒、通信与图像篡夺现实从而独立于现实的“超真实”。拟像的生成包括四个阶段:①图像用以反映基本现实;②图像对于现实的掩盖;③在图像中掩盖现实缺失;④图像与现实无关。波德里亚将水门事件、海湾战争和迪斯尼乐园作为拟像的范例,其中迪斯尼乐园被视为“所有模拟的纠缠秩序的完美模型”,该模型超越了真实。波德里亚的拟像理论打破柏拉图主义的“现实/拟像”等级秩序,拟像成为不再与“真实”元素交换的符号,它只能与系统内的其他符号交换。真实的丧失延伸到当代世界将现实变成了超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