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理论源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S.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在1967年做的实验“追踪美国社交网络中的最短路径”:指定一名最终收信人,然后随机派发一定量的邮件给称为发信者的人,请这些发信人通过自己的关系网络传递这封信,并尽最大可能保证这封信能递送到指定的最终收信人手中。虽然发信人与最终收信人互不相识,但最终试验证明,所有信件通过平均6次的传递,送到了最终收信人处。
首页
[{"ID":42428,"Name":"艺术学"},{"ID":91991,"Name":"设计学"},{"ID":119425,"Name":"信息交互设计"},{"ID":119430,"Name":"〔概念、理论与标准〕"},{"ID":119438,"Name":"〔理论与学说〕"}]
. 艺术学 . 设计学 . 信息交互设计 . 〔概念、理论与标准〕 . 〔理论与学说〕六度分离理论
/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最后更新 2024-07-09
浏览 336次
1967年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S.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在研究社交网络时提出的概念,主要内容是“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
- 英文名称
- 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 所属学科
- 设计学
六度分离理论的最初假设是由匈牙利作家F.考林西(Frigyes Karinthy)在小说《枷锁》中提出的:两个完全陌生的个体可以通过不超过五个人产生联系。这一假设由1967年米尔格伦的定量实验得到印证。
2011年社交网络巨头脸书和米兰大学宣布了他们关于六度分离理论的新研究成果:他们已经确定世界上任何两个独立的人之间平均所间隔的人数为4.74。研究表明,用六度来描述实际中两个人之间联系的间隔稍微显得有点大,实际在脸书上,任何2个用户之间只有5度间隔的概率是99.6%,任何2个用户之间只有4度间隔的概率是92%。
“六度分离”在学术上称为“小世界现象”或“小世界效应”。小世界效应的精确定义还在讨论中,一个较合理的解释是:若网络中两点间的平均距离L随网络大小(网络中结点数N)呈对数增长,即L~lnN,当网络中结点数增加很快时,L变化相对缓慢,则称该网络具有小世界效应。这里的平均距离具有广泛的含义,例如在前面提到信件传递实验中,平均距离就是平均传递次数6。当然还有一些网络呈现出不同的L值。
扩展阅读
- 司徒俊峰.Internet的小世界网络研究.情报杂志,2004,(12):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