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
首页 . 理学 . 中国地理 . 中国综合地理 . 中国地理位置和疆域 . 中国自然资源 . 中国土地资源

中国土地资源

/land resources of China/
条目作者石玉林

石玉林

最后更新 2022-12-23
浏览 223
最后更新 2022-12-23
浏览 223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在中国境内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包括可供农、林、牧业和其他各类利用的土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为人类经济活动提供了空间与场所。

英文名称
land resources of China
所属学科
中国地理

中国土地资源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中国土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三位,耕地、草地、林地的面积位居世界前列。截至2016年末,中国共有农用地645.13万平方千米。其中,耕地134.92万平方千米,园地14.27万平方千米,林地252.91万平方千米,牧草地219.36万平方千米,以及其他用地。但是,中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中国人均草地、耕地、林地都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而且,后备土地资源不足。据林业部门2016年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可供进一步发展生产的后备土地资源约122万平方千米,其中包括68万平方千米天然灌木林、未成林封育地、疏林地,多分布于边远地区。因此,发达国家100平方千米土地约负担2人,发展中国家约负担4人,中国则需负担8~10人,人地矛盾突出。

中国南北约跨50个纬度(由寒温带至赤道带),东西约跨62个经度(由湿润的太平洋沿岸到干旱的欧亚大陆的中心),且地形条件复杂,加之悠久的农业历史产生了多样的土地利用方式,因此土地类型齐全,为中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既要考虑其相关的自然要素及其组合特性,又要考虑其相关的社会经济特性。着眼于土地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可分为已利用土地耕地、林地、草地、工矿交通居民点用地等;宜开发利用土地、宜垦荒地、宜林荒地、宜牧荒地、沼泽滩涂水域等;暂时难利用土地戈壁、沙漠、高寒山地等。此外,还可以依据土地成因、土地生产潜力、土地适宜性等标准进行土地资源类型划分。

中国各类土地所占的比例差别大,其特点主要表现为:耕地、林地少,难以开发利用和质量不高的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沙漠、戈壁、石质裸岩、冰川与永久积雪等难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耕地中有相当比例的涝洼地、盐碱地、水土流失地、红壤低产地、次生潜育性水稻土等各类低产田,分布在荒漠、半荒漠的荒漠草原和青藏高原高寒草场的草质差、产草量低;中国山地多、平地少,山地、高原、丘陵的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69%;山地一般高差大、坡度陡、土层薄,适宜性单一,农业发展受到限制,生态系统较脆弱,利用不当易引起土壤侵蚀和生态破坏。

中国土地资源组合不平衡、区域差异显著。首先,是水土资源组合的不均衡。长江、珠江、西南诸河流域以及浙、闽、台地区的水量占全国总水量的80%左右,而这些地区的耕地仅占全国耕地的三分之一。其次,是土地利用类型组合的不均衡。中国东南部与西北部差异显著。中国东部季风区是全国耕地、林地、淡水湖泊、外流水系等的集中分布区,也是农业人口集中分布区,耕地约占全国的90%,土地垦殖指数、土地生产力较高;西北部以牧业用地为主,80%的草地分布在西北半干旱、干旱地区,垦殖指数低。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在农田、草原、林地与水利建设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中国出台了《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相关法律,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并且通过治坡治沟和小型水利工程增加灌溉面积、造林种草和改变坡面微小地形增加植被覆盖率等措施对革命老区、东北黑土地、西南石漠化地区、黄土高原地区等中国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等地区进行水土治理。至2018年底,全国累计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达131.5万平方千米,累计封禁治理保有面积达23.43万平方千米。

  • 李树枝,郭文华,张迪,等.2015年我国土地利用形势分析.国土资源情报,2016,(2):42-46.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