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是由自然土壤发育而成的,但并非任何土壤都可以发育成为耕地。能够形成耕地的土地需要具备可供农作物生长、发育、成熟的自然环境。耕地资源包括两种类型:一是已开发利用的土地,即耕地;二是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即荒地。在中国的土地资源中,耕地主要为水田、旱地、水浇地等。
中国耕地资源
在中国境内,由自然土壤发育而成的、可以用来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 英文名称
-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of China
- 所属学科
- 中国地理
中国耕地资源具有以下特点:①耕地总量大,人均量少。截至2016年末,全国耕地面积134.92万平方千米,大约占世界总耕地的7.7%,居世界第四位,但由于人口数量众多,所以人均耕地数量很小,不及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40%。②耕地质量较差,分布不均衡。根据2017年中国土地矿产海洋资源统计公报,2016年末,全国耕地平均质量等别为9.96等。其中,优等地面积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2.90%,高等地占26.59%,中等地占52.72%,低等地占17.79%。等别最高的1~3等地主要分布在湖北等7个省份,等别最低的13~15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等22个省区。③后备耕地资源少。据国土资源部于2016年公布的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果显示,全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5.35万平方千米。其中,可开垦土地5.16万平方千米,占96.4%,可复垦土地0.19万平方千米,占3.6%。全国耕地后备资源以可开垦荒草地(3.44万平方千米)、可开垦盐碱地(0.65万平方千米)、可开垦内陆滩涂(0.47万平方千米)和可开垦裸地(0.43万平方千米)为主,占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的93.2%,且主要分布在北方和西部的干旱地区等生态脆弱不易开发的地区。
中国耕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优质耕地占用,利用效率降低,土地污染及退化等。需要更好协调粮食安全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因地制宜优化耕地利用模式,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此,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耕地保护:①严守120万平方千米耕地红线,落实“占优补优,占田补田”的占补平衡要求;②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对基本农田实行全面规划、合理利用、用养结合、严格保护的方针;③积极开展土地整理与复垦开发,缓解人地矛盾,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土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④实施撤并自然村计划,引导人口向中心村和城镇集聚,达到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的目的;⑤加强生态退耕还林、还草、还水建设,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