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思于1870年,创作于1873~1877年。1875年1月,前14章在《俄国导报》上刊载。1878年1月出版单行本。小说由两条平行而又彼此交织的线索构成。一条是安娜不能忍受丈夫的虚伪与冷漠,追求真正爱情和幸福,抛弃丈夫和儿子,投入情人沃龙斯基的怀抱,最后又被情人冷落而卧轨自杀;另一条是列文和吉提经过一波三折,终成眷属。第一条线索表现的是贵族旧的道德伦理观念的动摇,第二条线索表现的则是整个社会旧经济基础的动摇。
安娜是第一条线索的代表人物。她出身于古老的贵族家庭。由姑母做主嫁给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8年表面平静甚至幸福的生活之后,她与青年军官沃龙斯基相识,第一次体验到爱情的激动,几经彷徨之后,终于离开从未给过她爱情的丈夫,投入情人的怀抱。她的大胆举动是对贵族社会的道德、法律和宗教观念的挑战,却又无力对抗上流社会虚伪而冷酷的道德压力。卡列宁拒绝离婚,并夺去她心爱的儿子。和沃龙斯基的爱情成了她唯一的精神支柱;而沃龙斯基为在上流社会失去的一切感到苦恼,并逐渐冷淡了安娜。安娜尚不能完全战胜自己身上贵族的传统观念,在极其矛盾的心境下以自杀对整个贵族社会发出最后的抗议。作者一方面同情安娜的不幸,另一方面也谴责她为个人的爱情毁灭家庭和自己的行为。因此,安娜虽然得到了爱情,却始终背负着罪人的十字架。
列文是另一条线索的主角。这个外省的大地主,虽然因出身世袭贵族而自豪,却鄙视圣彼得堡的贵族社会;虽然受过大学教育,却对西欧传来的文明十分反感;虽然是县议员,却否定议会活动。他长居乡下,厌恶都市,既赞同农奴主,反对农奴制改革,又抨击农奴制对农民的压制;既希望改善农民的处境,又不肯放弃地主的利益,幻想以人人富裕来代替贫困和仇恨。在现实中碰壁后,转向思想和道德的探索,试图从哲学和宗教中寻找人生意义的答案,结果一无所获,绝望之中几乎自杀,最后从一个农民那里得到启示:为了灵魂而活着,于是走出绝望。
托尔斯泰创作这部小说的过程十分复杂,几年间数易其稿,主题一改再改,反映了作家思想的变化。列文从自我修身中寻找归宿,暴露了作家世界观薄弱的一面;安娜以自杀对贵族社会发出控诉,则显示了作家的力量。小说的情节结构分而不离,极具新意,心理描写精细入微,如安娜自杀前的内心独白,颇具后来被称作“意识流”的特色,为托尔斯泰赢得“艺术之神”的声誉。在中国,1917年有名为《婀娜小史》的不完全文言译本,20世纪30年代以后不断有中文新译本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