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管理心理与行为科学 . 行为科学 . 行为研究方法 . 扎根研究方法

扎根研究方法

/grounded theory/
条目作者颜士梅

颜士梅

最后更新 2024-07-30
浏览 303
最后更新 2024-07-30
浏览 303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通过对资料的层层离析,进而使理论涌现,即强调自下而上地发现或者发展理论的研究方法。

英文名称
grounded theory
所属学科
管理科学与工程

理论的构建和发展主要有两种思路:一是演绎法,即基于以往研究或者构念以及构念间的关系来发展或者丰富构念或者理论;二是归纳法,即通过归纳通道来发展新构念或者新理论。扎根理论常被认为是构建理论的一种有效的归纳方法。

扎根理论由美国学者B.葛雷赛[注]和A.施特劳斯(A.Strauss)提出,其主要宗旨是扎根理论既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一种方法。就其是一种方法论而言,意味着其分析过程遵循扎根理论的基本假设。扎根理论的基本假设存在分歧,主要有两派:其一是以葛雷赛为代表的客观派,即强调扎根理论分析是基于客观资料而进行的,分析过程要严格遵循多级编码的分析思路,进而让客观资料所内含的理论慢慢涌现出来;其二是以查默兹和科尔比等为代表的建构派,即强调扎根理论分析过程是分析者针对资料严谨建构理论的过程,研究者要运用多级编码策略,在对资料的离析过程中建构理论。前者又被称为客观主义扎根理论,后者则被称为建构主义扎根理论。就扎根理论是一种方法而言,其强调的是运用扎根思路和多级编码策略,从资料中发现或者发展理论的过程。多级编码是该过程的核心。

扎根理论的研究目的是发现或者发展理论,尤其是发现新的理论。理论根据其应用情境的跨越程度,可以分为实质理论(substantive theory)和形式理论(formal theory)。前者具体是指扎根于某一个特定实质领域或者情境的理论。该类理论可以应用于某一个特定的领域。而形式理论则具体是指跨越多重实质领域或者情境的理论,其抽象化程度高,适用的情境多。一般而言,由于扎根理论根植于某类或者某些现实资料,其初始发现的理论通常为实质理论。扎根理论强调理论的涌现是一个不断离析和积累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从现实资料到实质理论,再从实质理论到形式理论的过程。

扎根理论以归纳法为特征,强调通过多级编码不断提炼和归纳的过程。在其分析过程中特别强调自然呈现、聚焦过程、多级编码、不断比较、理论抽样、备忘录撰写等。客观主义扎根理论特别强调关键构念以及构念之间的关系是在客观资料中逐步涌现的,不是人为建构出来了。要确保理论的自然呈现,就要首先保证资料的客观性和可靠性,这些资料可以是自己调研的一手资料,也可以是他人获得的二手资料,但要确保资料来源的可信度。扎根理论强调研究应该聚焦在社会过程,而非社会结构。扎根理论一般聚焦在个体或者社会过程,例如行动过程、决策过程和互动过程等,并不是聚焦在静态的结构。多级编码是扎根理论的特色。首先为初始编码(inititial coding),又被称为开放式编码(open coding)或者逐行编码(line by line coding),具体是指贴近现实资料,逐字逐句进行编码。其次为聚焦编码(focused coding),又被称为选择性编码(selective coding)。具体是指在初始编码基础上进行的第二个阶段的编码。该编码更有指向性、选择性,也更加强调概念性。在该阶段编码中,理论的敏感性非常重要,因为理论敏感性强的研究者往往能够及时发现新出现的重要构念或者对理论形成有重要贡献的敏感代码。再次为理论编码(theory coding),具体是指在聚焦编码过程之后所进行的编码,旨在类属间的可能关系具体化,进而明确构念以及构念间关系,并涌现出理论。通过“初始编码—聚焦编码—理论编码”这样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最后发现理论。不断比较是扎根理论的一项重要技术,该技术贯穿于扎根理论研究的全过程、各层面。具体体现为如下四个类别的比较。第一,资料(事件)与资料(事件)之间的比较。该类比较在初始编码时尤其重要,即不断对分析资料中某一细节资料或者事件与其他细节资料或者事件进行比较,进而确定更恰当的代码,并确保没有遗漏的代码。第二,构念与资料或者事件的比较。具体在各级编码中,不断对比所选择或者发现的代码与细节资料或者事件不断比较,以确保其匹配性。第三,构念与构念之间的比较。具体指将离析出的不同构念或者理论进行比较,进而发现最准确的概念。第四,构念或者理论与文献的比较。即将基于资料分析而产生的构念或者理论与以往文献中的构念或者理论进行比较,进而确定所产生的新构念或者理论的可靠性。这四类比较能够提升所产生的构念或者理论的可靠性。理论性抽样是扎根理论方法论的一个标志。在扎根理论中,理论性抽样具体指下一步的数据收集由正在涌现的构念或者理论所指引,而不是由预先确定的人口或者环境所指引。扎根理论中的抽样是有次序的,通常起始于能够预先确定的基于特定限制的抽样或者偶遇样本,并在理论或者构念涌现时而转移到理论性抽样。理论性抽样在新的数据不能再产生新的理论见解时结束。鉴于此,扎根理论中的理论性抽样的样本量无法预先确定。备忘录撰写是介于编码和最终分析初稿之间的步骤。该步骤的目的是抓住“意义和思想”的那一刻,是对所涌现的构念和理论进行整理而形成理论大纲。

扎根理论的研究强调所涌现出理论的理论饱和。理论饱和具体指不可以获取额外数据以使分析者进一步发展某一个理论类属特征的时刻。理论饱和通过交替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而得到。扎根理论研究者的目标是要达到理论饱和,但是研究者要注意理论饱和的弹性。具体而言,理论饱和具有难以验证性和相对性。此外,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有其评判标准,具体包括:①匹配性,指理论匹配于资料,理论是资料的自然呈现。②可行性,即有效性,指理论解释和预测的能力。③相关性,指研究是否针对研究对象的主要关注,而不是从研究者本身专业兴趣出发而事先猜测的问题,针对的是资料自然呈现的问题。④可修改调整性,指所发现的理论可以进一步修正,因为情景可以扩展。

总之,扎根理论是通过归纳路径形成理论的过程,所形成的理论可以是实质理论,也可以是形式理论。其目标是要达到理论饱和,但是理论饱和通常是相对的。扎根理论的分析过程强调资料碎化、不断比较和多级编码。

  • EMMEL N.Research Methods.London:SAGE Publications Ltd,2014.
  •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 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 诺曼·K·邓津,伊冯娜·S·林肯.定性研究:策略与艺术.风笑天等,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法,2007.
  • CHARMAZ K.Discovering chronic illness: Using Grounded Theory.Social Science & Medicine,1990,30(11):1161-1172.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