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张琦,字楚生,号骚隐生、骚隐居士、白雪斋主人,为明代末年词曲理论家,生卒年无考。精词曲,富收藏,曾选辑元明散曲,以南曲为主,成《吴骚》初、二、三集及《吴骚合编》(初刻于崇祯十年,1637)。另撰有《南九宫订谱》。《衡曲麈谭》附刻于《吴骚合编》,当作于崇祯十年前。全文包括《填词训》《作家偶评》《曲谱辩》《情痴寤言》4篇。所论以散曲为主,涉及4个方面。①论人与情,说“人,情种也。人而无情,不至于人矣,曷望其至人乎”(《情痴寤言》),把情提到了人的本质的高度,认为人若无情便不成其为人。这是对道家“无情”说的彻底否定,是这一时期人的觉醒的突出标志。②论声与心、曲与情,提出“曲也者,达其心而为言者也”的命题,认为人是情种,音乐是感情的艺术,音乐表现的是人的感情、人的心灵,音乐的本质在于以其音响直接、充分地表现人的无限丰富的感情生活,表现人“精微”“隐深”的内心世界(《填词训》)。这是这一时期音乐的自觉的突出标志。③论曲体的历史变迁,认为从《诗经》的国风到骚赋、乐府、绝句、词,直至元明的北曲、南曲,曲体的变迁是出于“入乐”“入俗”“多宛转”的需要,是必然的趋势,故不应厚古薄今,不应褒华贬夷,也不应“南袭北词”,而应顺其自然(《评作家》)。④论曲谱,认为曲谱记录的腔调来自“天地自然之数”,记谱的目的在于表现人的自然情性(即所谓“血气心知之性”“喜怒哀乐之常”),故对待曲谱应该“因其道而治之,适于自然”,明白其所以然之故,把握其所表现的“心灵变动”之妙(《曲谱辨》)。以上4个方面都贯穿着李贽的“童心”说与“以自然之为美”的思想。
《衡曲麈谭》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上选择浏览(共3个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