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
首页 . 理学 . 世界地理 . 非洲 . 东非 . 厄立特里亚

厄立特里亚

/Eritrea/
条目作者高锡珍姜忠尽撰靳燕修订
条目作者高锡珍

高锡珍

姜忠尽撰

姜忠尽撰

靳燕修订

靳燕修订

最后更新 2024-06-02
浏览 564
最后更新 2024-06-02
浏览 564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非洲东北部国家。全称厄立特里亚国。

英文名称
Eritrea
全称
厄立特里亚国
所属大洲
非洲
国土面积
12.4万平方千米
人口数量
670万(2020)
首都
阿斯马拉
国庆日
5月24日
主要气候类型
热带高原气候
主要矿产资源
铜、铁、金、钾盐、硅酸盐、煤、大理石、石灰石等
主要支柱产业
农业
货币
纳克法

西与苏丹接壤,南邻埃塞俄比亚,东南与吉布提相邻,东北隔红海沙特阿拉伯也门相望,扼亚洲、非洲和欧洲咽喉——曼德海峡。海岸线(包括达赫拉克群岛和其他100多个岛屿)长1200千米。面积12.4万平方千米(包括达赫拉克群岛近1000平方千米)。人口670万(2020)。首都阿斯马拉

厄立特里亚地图厄立特里亚地图

2世纪,厄立特里亚中央高原地区逐渐成为今埃塞俄比亚北部阿克苏姆王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3~16世纪属安哈拉人建立的阿比西尼亚王国的版图。1890年,沦为意大利殖民地。1941年,成为英国托管地。1950年12月,联合国通过决议,决定将厄立特里亚作为一个自治体同埃塞俄比亚结成联邦。1950年联合国通过350号决议,允许厄立特里亚有自己的宪法、议会和政府。1952年,厄立特里亚组成地方政府,正式与埃塞俄比亚组成联邦。1962年,埃塞俄比亚政府通过决议,强制取消联邦制,将厄立特里亚合并为埃塞俄比亚的一个州。此后,厄立特里亚人民为独立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1970年,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厄人阵)成立,并开展争取独立的武装斗争。1991年5月24日解放厄立特里亚全境,同年5月29日成立临时政府。1993年5月24日正式宣布独立,成立厄立特里亚国。国庆日为5月24日。

全国分为省、县、乡、村4级。全国共有6个省,分别为:南红海省、北红海省、安塞巴省、加什—巴尔卡省、南方省和中央省。

位于非洲东北部埃塞俄比亚高原北缘,全境以高原为主,平均海拔在2300米以上。境内中心地带为海拔1800~2500米的高原,高原占国土面积三分之一;向西至苏丹边境逐渐倾斜为海拔487米的低地,向东至红海为海岸平原。沿海为狭长平原,海滨多珊瑚礁。大部分属热带高原气候,年平均气温17℃,平均年降水量900毫米;凉季(12月至翌年2月)平均气温15℃,热季(5~6月)平均气温25℃。东部和西部低地气候炎热干燥,东部年平均气温30℃,西部年平均气温28℃,最高气温达40℃以上,平均年降水量不到400毫米。高原地区植被以稀树草原为主,东、西部低地及沿海多为荒漠和半荒漠。全国最大的河流马雷布河全长440千米,流域面积1.5万平方千米。矿产资源有铜、铁、金、钾盐、硅酸盐、煤、大理石、石灰石等。地热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仅15.8%。

厄立特里亚地形图厄立特里亚地形图

居民由9个民族(部)组成,分别为:提格雷尼亚(约占人口50%)、提格雷(31.4%)、阿法尔(5%)、萨霍(5%)、希达赖伯(2.5%)、比伦(2.1%)、库纳马(2%)、纳拉(1.5%)和拉沙伊达(0.5%)。各族均有独自语言,全国主要用提格雷尼亚语、阿拉伯语,通用英语、意大利语。居民信仰东正教和伊斯兰教的约各占一半,少数人信奉天主教或传统拜物教。人均预期寿命64.7岁。

厄立特里亚政府对民族文化采取培养和扶植的政策,保护古迹,收集民间诗歌、传说和故事,鼓励文学、戏剧、音乐和绘画的创作。国内已成立了一些戏剧团和乐团,但规模不大。还成立了音乐家协会,并重视发展电影和电视事业。建国之初,教育基础薄弱,适龄儿童入学率仅为22.4%。国家独立后,政府重视发展教育事业,优先拨款,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全国已有大、中、小学校千余所。学制为学前教育2年,基础教育8年(小学5年,初中3年)和高中4年。大学本科为4年,另外还开设专科、进修班等。实行从小学到大学的免费教育。阿斯马拉大学曾是唯一的高等学府,现拆分为7个学院。

厄立特里亚通讯社为官方通讯社,隶属于新闻部,成立于1991年9月,设有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出稿三个编辑部,在全国各区设有记者站。“群众之声”电台是“厄人阵”主办的全国性广播电台,1979年1月开始播音。厄立特里亚电视台于1993年1月开播。2001年,厄立特里亚共有9家私营报纸和5种私营杂志。主要报刊有《新厄立特里亚报》《形象报》和《忠诚》等。1996年6月,厄立特里亚颁布了新闻法,实行出版和言论自由,不受政治约束,但必须合法,规定外国资本不得参与厄立特里亚出版业,广播、电视由政府控制。

国家独立后,1994年4月成立全国制宪委员会。1996年12月成立制宪议会,并于1997年5月23日通过新宪法。宪法规定,厄立特里亚实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制。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武装部队总司令,由国民议会选举产生,任期5年。国民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和立法机关。国民议会议员由全民普选产生,任期5年。议长由国民议会议员选举产生,任期5年。政府是国家最高行政首脑机关,不设总理,总统直接领导内阁。政教分开,宗教平等;各族语言一律平等。厄立特里亚人民民主和正义阵线(简称厄人阵,前身为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1994年改今名)为主要政党。厄立特里亚全国力量联盟2002年10月成立。军队名称为“厄立特里亚人民军”,原为执政党“厄人阵”于1976年建立的武装部队。厄立特里亚国防军归厄人阵党直接领导,有陆、海、空三军,有陆军约20万人,海、空军各约1000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国家独立后,政府着力经济重建,先后出台了土地法、投资法和贸易、金融、税收等有关规定,积极参与双边和多边经贸机制,经济形势逐步好转,年均增长率达10.9%。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2.7亿美元,增长率为2.2%,通货膨胀率为4.5%,外债余额为8.27亿美元,日常开支依赖外援。人均收入约100美元,大多数人月工资为50~2000纳克法,生活水平较低。

工业基础薄弱。主要工业有纺织、制革、农畜产品加工、金属加工、塑料制品加工、建材等。全国共有大中型企业255家,其中食品、饮料类企业89家,纺织、皮革、服装类企业34家,造纸、印刷出版类企业13家,化工、油漆、制药类企业24家,塑料、橡胶类企业12家,非金属类建材企业34家,金属加工类企业18家,家具类企业31家。多为小厂,现代化程度不高。

全国80%的人口从事农牧业生产,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5%。可耕地面积550万公顷。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大麦、高粱、小麦、豆类;经济作物有油菜籽、芝麻、花生、亚麻、剑麻、棉花、蔬菜和水果。1998~2000年,农业受边界战争和干旱影响,耕种面积大幅缩减,粮食年产量约8.5万吨。2006年政府实施粮食安全战略,兴修水利,推广先进农业技术,40%农田实现机械化耕种。2007年,雨水充足,农业增产,粮食自给率破纪录逾70%。得益于长期以来对农业的重视和投入,在确保粮食安全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粮食年产量维持在35万~45万吨。2011年在非洲之角国家出现大范围旱情与饥荒之际,农业收成良好,市场上各类食品价格虽略有上升但供应充足。粮食年产量维持在35万~45万吨。2023年粮食作物产量相较独立时增长了2倍,蔬菜产量增长了6倍。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主要有绵羊、山羊、牛、驴和骆驼等。

旅游业为主要创汇产业。厄立特里亚历史悠久,境内存有不少古王国遗迹。地貌复杂多样,自然景观丰富。2008年,以其“独特地貌和原始珊瑚礁群”被英国旅游网站评为世界7个最佳旅游目的地之一。阿斯马拉、马萨瓦、克伦和达赫拉克群岛为著名的旅游点。2017年7月,阿斯马拉在波兰举行的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政府鼓励私营机构投资旅游业,但由于基础设施落后,旅游饭店等配套服务缺乏,旅游市场开发滞后。

首都阿斯马拉地标性建筑——飞机造型的加油站首都阿斯马拉地标性建筑——飞机造型的加油站

独立后,政府对交通运输业加大了投入,行业有了很大的改善。铁路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战争中曾遭到破坏,现已修复马萨瓦至金达60千米的窄轨铁路。全国公路总长度为15123千米,南北走向公路21条,东西走向公路18条。水运发展较快。马萨瓦与阿萨布为两个重要的港口城市。马萨瓦有9个泊位,年均吞吐量为1.6万集装箱、83.5万吨货物,可同时存储2500个集装箱、12万吨货物。阿萨布港有12个泊位,可存储28116个集装箱、36万吨货物。厄立特里亚与埃塞俄比亚边界战争后,阿萨布沦为“死港”,每年损失4000万美元收入。马萨瓦货运量渐增。政府投资6.6亿纳克法扩建马萨瓦港口,2002年竣工,政府正积极寻求资金对马萨瓦港进行改造扩建。共有3家航运公司,共计7艘货轮。其中厄立特里亚航运公司拥有4艘货轮,航行苏丹、埃及、吉达、也门、卡塔尔、坦桑尼亚等港口。有阿斯马拉、阿萨布和马萨瓦等3个国际机场。物流业有所发展。老司机物流公司是一家专业的物流公司,建有开放式物流平台,专注于国际快递服务,提供海运、空运和陆运等多种快递托运服务。  

厄立特里亚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税收和港口使用费,日常开支严重依赖外援和外汇。1994年8月,为了加强税收征管,厄立特里亚颁布了新税法,降低税率,扩大税收基础,明确税收项目,简化征税程序。实行新税法后,税收收入有了增加。1997年,税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9.42%。金融机构有厄立特里亚银行、商业银行、住宅和商业银行、开发和投资银行等。厄立特里亚银行为中央银行。货币名称为厄立特里亚纳克法。为了引入竞争机制,厄立特里亚开放金融部门,鼓励私人和国外投资者开办银行和非银行金融业务。

2019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2.96亿美元。主要出口国为中国、阿联酋、意大利、沙特、肯尼亚、巴基斯坦等,主要进口国为中国、阿联酋、德国、意大利、印度等。中国已成为厄最大贸易伙伴。主要进口商品依次为用于建工、农业、矿产、交通灯行业的机械设备、医药用品、食品、电器和电子产品、建材、文具、家具等;出口产品为纺织品、皮革制品、油菜籽、树胶、烟草、盐、大理石、鱼、酒品、黄金等,主要为原材料和初级产品。

奉行和平、不结盟和睦邻友好的对外政策,主张在和平共处的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关系。注重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以争取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积极参与非洲及地区事务。1993年5月加入联合国,同年6月加入非洲统一组织、9月成为东非政府间发展组织成员国。1995年加入世界银行,1996年6月加入东南非共同市场和优惠贸易区银行,1998年加入萨赫勒-撒哈拉国家共同体。1993年5月24日与中国建交,双边关系发展稳定。厄立特里亚与近百个国家建有外交关系,在30个国家和联合国总部驻有大使,有20个国家在厄立特里亚设有使馆。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