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1907年首先在美国出版,1907~1908年在圣彼得堡出版。小说以20世纪初俄国工人革命运动为素材,在1902年索尔莫沃工厂工人五一游行事件和高尔基1905年革命经历的基础上写成。通过青年工人巴维尔和母亲尼罗夫娜在革命浪潮激荡下成长为自觉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过程,真实反映了俄国第一次革命时期的历史风貌。巴维尔是普通工人,他不愿走父辈拼命干活,受压榨惨死的老路。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的时代,他接触了马克思主义,自觉走上了为社会主义斗争的革命道路。尼罗夫娜是受尽旧社会折磨逆来顺受的柔弱妇女,在儿子及同志们的启发帮助下,慢慢地觉醒,最终和儿子并肩作战,成为一名勇敢的革命战士。
作品以极大的艺术感染力描写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壮丽场景,歌颂了自觉献身解放事业的革命者,反映了广大群众在革命年代发生的深刻变化,表现了俄国工人运动日益壮大的力量。列宁称赞《母亲》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指出它对于许多自发参加革命的工人有“很大的益处”,肯定了它的现实意义。在这部作品中,渗透着高尔基对历史进步的坚强信念,首先运用了在革命的现实发展中去描写现实的创作原则与艺术手法,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批自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
《母亲》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这部名著分别于1920、1955年在苏联两次被搬上银幕。在中国,《母亲》于1927年由沈端先(夏衍)翻译发表,1936年再次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译文被多次修改和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