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1925~1936年(最后一部未完成)。主人公萨姆金是一个“中等价码的知识分子”,从小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一言一行都要显示自己的独到见解。进入社会后,他“要为自己寻找生活中独立的位置”。在俄国1905年革命时期,他“不得已”卷入运动,但对革命持怀疑态度;1月9日的流血惨案则彻底撕下了他的假面具:对这次惨案他得出的结论是,“革命是必要的,为了消灭革命党人”。
作品通过主人公萨姆金的生活道路,他的家族、婚恋、社会交往及其性格的描写,再现了十月革命前40年俄国社会变迁的广阔画面,描绘出俄国知识分子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和近半个世纪俄国历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各种思潮、流派和学说的冲突,展现出社会各阶级、阶层人物的众生相,为认识昔日的俄国、俄国人的灵魂提供了形象的历史材料。特别是通过集中刻画萨姆金这个“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知识分子”的典型,揭露了他的“超党派”的独立、自由的伪装,深刻批判了一切萨姆金式的市侩的本质。
尽管作品集中揭露的是“一个空虚灵魂的经历”,但贯穿全书的主线却是沙皇统治的日暮途穷和革命力量的日益壮大这一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人民始终作为积极向上的力量活动在历史舞台上。这部史诗般的鸿篇巨制是高尔基最后一部带总结性的作品,他以全新的艺术革新者的姿态,含蓄的讽刺和假定性的艺术手段,将一部丰富生动的、艺术性的历史记事奉献给读者。
《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出版后,批评界意见并不一致,作家F.V.革拉特科夫认为,这部作品“远离现实”,作者应继续写《母亲》一类的作品;哲学家、历史学家P.B.司徒卢威说作品写得“枯燥乏味”,“缺乏结构才能”,但学界大多数人高度评价了这部作品,如文学评论家A.V.卢纳察尔斯基称它是“意义重大、内容丰富的作品”,“具有党性的无产阶级的作品”,是“一幅包括数十年之久活动的全景图”。《美国百科全书》也认为这部史诗“是1917年革命前40年中俄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的缩影”。《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于1950年由罗稷南翻译成中文出版,后又有多个版本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