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黑山斑岩型钼矿床位于中国吉林省永吉县,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矿床地处中亚-兴蒙造山带的东端,夹于兴凯地块、佳木斯地块与华北板块之间。探明钼矿储量约109万吨,平均品位约为0.066%。矿床产于早燕山期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复式侵入体内。该复式岩体呈北东东向椭圆形展布,面积约32平方千米,按侵入先后顺序划分为长岗岭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前撮落不等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及霏细状花岗闪长斑岩体4个阶段岩浆侵入活动。钼矿体主要赋存于花岗闪长斑岩体及其周围的不等粒花岗闪长岩体中。钼矿体赋存于岩体中部,为一规模巨大的单一矿体,形态简单、分布稳定,为一上大下小的矿筒。辉钼矿化主要以浸染状、细脉-浸染状及细脉状等形式产出。
矿石中金属矿物以辉钼矿和黄铁矿为主,有微量的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等。矿石结构主要有结晶结构,交代结构,固溶体分离结构和碎裂结构。矿石构造类型以脉状、细网脉状构造为主,浸染状构造次之。矿床蚀变分带较明显,以花岗闪长斑岩为中心,从内向外展布为石英钾长石化带、黄铁绢英岩化带和青磐岩化带。成矿作用过程可划分为石英-磁铁矿阶段、石英-黄铁矿-辉钼矿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钼矿化形成于中侏罗世(距今1.68亿年)。大黑山斑岩型钼矿的形成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作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