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位于北美大陆中南部,东濒大西洋,东南临墨西哥湾,西濒太平洋,北与加拿大为邻,西南与墨西哥毗连。领土还包括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北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面积937万平方千米,海岸线长22680千米。人口3.32亿(2021),居世界第三位。美国共分50个州和1个特区(哥伦比亚特区),有3143个县。联邦领地包括波多黎各和北马里亚纳群岛;海外领地包括关岛、美属萨摩亚、美属维尔京群岛等。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北美洲国家。全称美利坚合众国。
本土位于北美大陆中南部,东濒大西洋,东南临墨西哥湾,西濒太平洋,北与加拿大为邻,西南与墨西哥毗连。领土还包括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北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面积937万平方千米,海岸线长22680千米。人口3.32亿(2021),居世界第三位。美国共分50个州和1个特区(哥伦比亚特区),有3143个县。联邦领地包括波多黎各和北马里亚纳群岛;海外领地包括关岛、美属萨摩亚、美属维尔京群岛等。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美国本土东西长4500千米,南北宽2700千米。地形结构与北美大陆一致,东、西部高,中部低,明显分为三个纵列带:东部是阿巴拉契亚高地和沿海平原,约占本土面积的1/6;中部是平原,约占本土面积的1/2;西部是科迪勒拉山系,约占本土面积的1/3。
阿巴拉契亚高地在构造上是北美大陆东部古生代褶皱带的组成部分。东北—西南走向,在美国境内长2300千米。其东北部为波状起伏的高地,海拔300~500米,冰蚀和冰碛地貌广布。西南部构造地形比较复杂,自东向西包括山麓台地、蓝岭、岭谷区和阿巴拉契亚高原4个地形单元,海拔介于300~1800米间。其中山麓台地向东缓倾,以陡崖与大西洋沿岸平原相接;蓝岭为崎岖山地,米切尔山海拔2037米,是美国东部的最高点。
中部平原介于阿巴拉契亚高地和落基山脉之间,北与加拿大中部平原相连,南接墨西哥湾沿岸平原。构造上属中部地台。根据海拔高度、地貌特征等差异,分为东部内陆低原和西部大平原两大地形单元。内陆低原发育在古生代浅海相沉积层上,海拔一般不足500米。大致以密苏里河和俄亥俄河一线为界,以北地区为一广大冰碛平原,还包括大湖区西北的湖成平原和南部的底碛平原,仅威斯康星州西南部属无冰碛区;以南地区未受冰川影响,主体是密西西比河下游冲积平原,其东南侧为深受河流切割的低高原,西南部为单斜低丘与河谷低地相间的带状起伏平原。大平原的后期沉积包括古生代、中生代和第三纪岩系,为自西向东低斜、并受到许多东西向河流深切的广展平原,海拔500~1800米,有高平原之称。此外,内陆高地在中部平原内自成一个地形区,由北部的欧扎克高原、南部的沃希托山和介于其间的阿肯色谷地组成。
科迪勒拉山系纵贯美国本土西部,由一系列山脉、山间高原盆地组成。山系宽800~1600千米,海拔一般为2000~3000米。中生代下半期至第三纪褶皱成山,地壳活动至今仍在继续。落基山脉是东组山脉的主体,向北伸入加拿大境内,南与墨西哥的东马德雷山脉相接,为美国东、西部之间的地理分界线。以条状平行山岭为主,南段高度较大,不少高峰海拔在4000米以上;也分布块状山体,间以断层谷地或向斜盆地。喀斯喀特—内华达山脉与海岸山脉为美国本土西缘内、外两组山脉。往北,前者与加拿大境内海岸山脉相接,后者延伸为沿海岛屿带;向南,两组山脉转为墨西哥境内的加利福尼亚半岛山脉。喀斯喀特山脉海拔1800~3600米,自南向北增高,大部分为熔岩和火山喷出物所覆盖,尤其在南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连续喷发的圣海伦斯火山即位于此。内华达山脉为一巨大花岗岩断块山,东坡陡峻,西坡缓斜,海拔一般1800~2500米,其中惠特尼山海拔4418米,为美国本土最高点。海岸山脉北段山势较高,深受河流切割;南段多为断块山,著名的圣安德列斯大断层经此。介于上述两组山脉之间的是互不连续的威拉米特谷地、加利福尼亚谷地和洛杉矶盆地。
哥伦比亚高原介于落基山脉与喀斯喀特山脉之间,为一广大的熔岩高原,地面波状起伏,平均海拔1500米。盆地与山脉区(其北部也称大盆地)介于落基山脉与内华达山脉之间,以一系列相互隔离并大致平行的短窄断块山(1800~2700米)与干燥盆地(1300~1800米)相间分布为特点,广布沙漠地貌和盐湖。科罗拉多高原位于盆地与山脉区东南,组成岩层近于平展,第三纪末和更新世大幅度抬升,一般海拔2100~3300米;河流深切,形成一系列深邃峡谷,如著名的科罗拉多大峡谷。
美国本土大部分介于北纬30°~40°之间,属温带和亚热带范围,仅佛罗里达半岛南端伸入北纬25°,属热带。本土东西濒临大洋,加以地形纵列,故气候的地域差异明显,类型复杂多样。
除山地外,1月0℃等温线在内陆大致与北纬38°线相当,太平洋沿岸冬季气温显著高于同纬度内陆地区,也比同纬度大西洋沿岸高;7月平均气温一般都在20℃以上,西南部科罗拉多河下游一带达32℃,太平洋沿岸夏季气温远低于同纬度内陆地区,也比同纬度大西洋沿岸低。因此,太平洋沿岸气温年较差最小,海洋性显著;大西洋沿岸次之;内陆地区气温年较差最大,大陆性强。美国平均年降水量约760毫米。500毫米等雨量线大致同西经100°线相当。东部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上,自西向东和自北向南增加,阿巴拉契亚高地南部和墨西哥湾沿岸可达1 500毫米以上;降水的季节分配一般以夏雨为主,占全年的30%~40%,雨热同期,但冬季由于气旋活跃并不干旱。西经100°以西,年降水量一般在500毫米以下,其中大平原西部和哥伦比亚高原250~500毫米,盆地与山脉区和科罗拉多高原部分地区不足250毫米。北纬40°以北的太平洋沿岸,为美国多雨区之一,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秋冬较多;北纬40°以南,年降水量显著减少,且以冬雨夏干为特征。
根据上述气温、降水及其季节分配的地域差异,可把美国本土分为三大气候区,即东部湿润区、西部干旱区和太平洋沿岸区。在西经100°以东的东部湿润区内,北纬40°以北属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冬季干寒,夏季温湿,1月平均气温在−3~12℃,7月20℃左右,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北纬40°以南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冬温夏热,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墨西哥湾沿岸和佛罗里达半岛可达12~16℃,7月可达24~28℃,年降水量在1000~2000毫米,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
在西经100°以西的西部干旱区,分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与干旱气候和亚热带大陆性半干旱与干旱气候。前者冬寒夏热,气温年较差大,1月平均气温在0~20℃,7月20~28℃;降水少,变率大,其中大平原北部和哥伦比亚高原属半干旱型,盆地与山脉区北部属干旱型。亚热带大陆性半干旱与干旱气候的基本特征与上一类型相似,主要差别在气温方面,因纬度较低,1月平均气温0~12℃,7月24~30℃,其中大平原南部属半干旱型,盆地与山脉区南部和科罗拉多高原部分地区属干旱型。
在太平洋沿岸区,北纬40°以北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温夏凉,2月平均气温在0~8℃,8月8~12℃;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季节分配均匀,秋冬较多。北纬30°~40°太平洋沿岸地区属亚热带夏干气候,即地中海型气候,全年温和,1月平均气温8~12℃,7月16~20℃;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冬雨夏干。
美国本土以外的阿拉斯加和夏威夷群岛,分别属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和热带海洋性气候。
美国河湖众多,水资源丰富。全国年平均地表径流量为29705亿立方米,约占全球年地表径流总量的6.3%,居世界第4位。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河网分布和水文状况的地域差异明显,落基山脉构成美国本土河网的主要分水岭。落基山脉以东地区河网稠密,水量丰富,集中了本土年地表径流量的72%。在中部平原地区,发育了世界最大的水系之一密西西比河水系和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五大湖。密西西比河纵贯国土南北,注入墨西哥湾,全长(以密苏里河为源)6262千米,是世界第4长河;重要支流有东岸的俄亥俄河和西岸的密苏里河、雷德河等,流域面积322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3位,干支流流经美国31个州,占本土面积的2/5以上;河口附近年平均流量1.88万立方米/秒。五大湖分布在美国中北部边境,除密歇根湖完全在美国境内外,苏必利尔湖、休伦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与加拿大共有。总面积24.42万平方千米,素有“北美洲大陆地中海”之称。湖面由西向东逐级低降,各湖之间有水道相通,最后安大略湖汇经圣劳伦斯河注入大西洋。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之间,有多条运河相通,联成一个庞大的内河航运系统。阿巴拉契亚高地以东,空间有限,河流短小,但因降水量多,河网稠密,水量丰富。
落基山脉以西地区,河网稀疏,水量不大,仅占本土年地表径流量的28%,其中约3/4又集中在西北地区,主要河流有哥伦比亚河等;西南部盆地与山脉区和科罗拉多高原地区,多间歇河和盐沼,大部分属内流区,主要外流河是科罗拉多河等。
此外,阿拉斯加地区集水面积广,气温低,蒸发弱,又有来自加拿大境内的河流流入,年地表径流量很大,主要河流有育空河等。
美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是世界上主要资源大国之一。
平原广阔的国土构成特点,结合比较优越的水热条件,美国大部分地区适合农业发展,农林牧用地绝对量和相对量均很大,相互之间比例协调,结合得宜。其中耕地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5,人均耕地面积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2.94倍;70%以上的耕地面积集中在大平原和内陆低原,土层深厚,分布连片。天然草原约占美国土地面积的1/4,约90%的天然草原分布在西经100°以西的大平原和西部山间高原、盆地。林地约占美国土地总面积的33%,分布很广,包括大平原以西的太平洋沿岸和落基山林区,大平原以东的南、北方林区,以及阿拉斯加和夏威夷林区,其中2/3为针叶林,1/3为阔叶林。不宜农林牧利用的沙漠、石质裸露山地、冻土寒漠、沼泽湿地、永久积雪和冰川等,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0%,连同非商业性用林地,一般多被辟为国家公园或自然保护区。
矿产资源丰富多样。储量居世界前列的有煤、天然气、石油、金、银、铜、铁、磷酸盐、钾盐、硫黄等,其他重要矿藏还有铀、锌、钨、镁、硼、汞等。但另一方面,很多矿藏如铁合金中的锰、铬、钛、钴,有色金属锡、铂和各种稀有金属,非金属中的金刚石、云母、水晶等储量不足,甚至缺失。美国虽是世界矿产资源的主要储、产大国,更是最大的消费国,矿产资源产、消逆差大,对外依赖严重,即使国内储量较丰、产量较高的矿产品也需从国外进口。
水力蕴藏量为17420万千瓦。哥伦比亚河流域是美国水力蕴藏量最丰富的地区,其次是俄亥俄河支流田纳西河、五大湖和圣劳伦斯河流域、科罗拉多河流域等。
16世纪欧洲人到来之前,现美国本土境内的土著印第安人仅100万左右。1790年美国首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为393万;1890年增至6298万,1990年为24871万。200年内人口增长62倍以上。截至2018年7月,美国人口3.272亿,仅次于中国和印度。人口自然年增长率为4.1‰,加上净移民率3‰,美国人口实际年增长率为7.1‰。人口的年龄构成具有老年化特点,65岁以上占总人口16%以上,人口平均预期寿命80.3岁。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吸引了近代国际移民的半数以上。初期移民主要来自英格兰、爱尔兰、德国等。嗣后,“奴隶贸易”盛行,从非洲运来大批黑人。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移民的兴旺时期,共有3700多万人移入美国,主要来自南欧、中欧、东欧以及东亚各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加以受到法律限制,移民速度显著减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移民数又逐步上升,尤其是80年代以来的移民潮,主要来自拉美国家和东亚、南亚各国。世界各大洲100多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后裔生活在美国,在共同的经济文化生活中,移民逐渐融合成为统一的讲英语的美利坚民族,故美国素有“民族的熔炉”之称。以欧洲移民后裔为主体的白种人占全国人口的62.1%,拉美裔占17.4%,非洲裔占13.2%,亚裔占5.4%,土著民族占1.2%。宗教众多,但没有国教。美国54.6%的居民信奉基督教新教,23.9%信奉天主教,5.8%信奉摩门教、东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等其他宗教,15.7%不属于任何教派。
美国也是世界上人口流动性最大的国家。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平均每年有20%的人口迁徙,现仍保持在10%左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内人口迁徙的总趋势是向西和向南。1980年西部和南部的人口首次超过东北部和中北部地区。但是20世纪以来,美国黑人从南部大批迁居北部。
美国人口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5人。人口地理分布的基本特点是美国2/3人口集中在三大海岸地区各州,其中大西洋沿岸各州占美国人口的38%,太平洋沿岸各州占16%,墨西哥湾沿岸各州占12%。按人口密度,最高的仍是东北部地区,平均每平方千米127.5人;其次是南部地区,每平方千米44.4人。城市化程度很高,城镇人口比重82.7%,以中小城镇为主。美国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有10个,即纽约、洛杉矶、芝加哥、休斯敦、菲尼克斯、费城、圣安东尼奥、圣迭戈、达拉斯、圣何塞。大西洋沿岸的“波士华”城市带(波士顿—纽约—费城—华盛顿)、五大湖南岸城市带(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等)和太平洋沿岸城市带(圣弗朗西斯科—洛杉矶—圣迭戈)为美国三大城市密集区,集中美国人口的一半左右。
原为印第安人聚居地。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等国相继开始向北美移民。英国后来居上,于1607年建立第一个永久定居地——詹姆斯敦。到1733年,英国经过同荷兰的激烈争夺,已在东起大西洋岸、西迄阿巴拉契亚高地的狭长地带建立起13个殖民地。又经过1756~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法国战败,英国殖民地又西扩至密西西比河。英国移民大批迁来,非洲黑人也不断被贩运到此,英属殖民地人口迅增,并随着经济的发展,统一的市场逐渐形成,各殖民地间经济联系不断加强,英语成为共同语言,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
18世纪后期,英国加紧对北美殖民地的剥削和压迫,引发了人民的反抗。1775年4月,在波士顿以北的列克星敦打响了北美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第一枪,揭开了北美独立战争的序幕。1776年7月4日召开第二次大陆会议,组成“大陆军”,由G.华盛顿任总司令,发表《独立宣言》,正式宣布成立美利坚合众国。1781年取得独立战争胜利。1783年英、美两国在巴黎签订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其疆域除了原来13个殖民地外,还包括阿巴拉契亚高地与密西西比河之间的土地,总面积230万平方千米。1787年制定联邦宪法。1788年华盛顿当选第一任总统。1789年成立联邦政府。国会宣布宪法生效,13个殖民地成为建国时最早加入联邦的13个州。1812~1814年第二次独立战争,即美英战争后,美国完全摆脱了英国的统治。
19世纪初美国开始产业革命,从欧洲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同时开始向西部进行领土扩张,兼并了英国、法国、西班牙在北美西部的殖民地。1803年购得密西西比河以西约215万平方千米的法属殖民地路易斯安那。1818年从英国购得今北达科他州的部分土地。1819年从西班牙购得整个佛罗里达半岛。1845年侵占墨西哥的得克萨斯。1846年迫使英国放弃北纬49°以南的俄勒冈地区。1846~1848年发动美墨战争,迫使墨西哥出售其北部的大片领土(今加利福尼亚、亚利桑那、内华达、犹他、新墨西哥、科罗拉多等州)。美国的领土从大西洋岸扩展到太平洋岸,面积达772万平方千米,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更大的市场、原料和粮食基地,刺激了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但是,南、北部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差异很大。北部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工业发展很快;南部盛行奴隶制,以种植园经济为主,基本上没有工业。由此产生一系列矛盾。1860年反对黑奴隶制度的共和党人A.林肯当选总统。1862年9月宣布《解放宣言》后,南部奴隶主发动叛乱,爆发了南北战争(见美国内战)。1865年以北部胜利而告终,南部奴隶制度被废除,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
南北战争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生产和资本日趋集中,美国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在开拓中西部大片处女地的进程中,来自世界各地移民大量涌入,成为向西开发的生力军。1890年几条横贯大陆东西的铁路建成以后,大大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美国同时开始向海外扩张。1867年从俄国购得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岛,并占领了中途岛;1879年东萨摩亚成为美国“保护国”;1898年发动美西战争,并吞了波多黎各、菲律宾、关岛和夏威夷群岛。以后又攫取了维尔京群岛、巴拿马运河区等。1959年,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分别成为第49州和第50州,现代美国版图基本形成。
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作为独立、统一国家的成文宪法。自1787年制定以来的两个多世纪中,又先后制定了27条宪法修正案。宪法规定美国为联邦制国家,各州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包括立法权;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立法、行政、司法三部门各自独立,并相互制约。
国会是最高立法机构,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国会的主要职权有立法权、行政监督权、条约和官员任命的审批权(参议院)及宪法修改权、对总统和副总统的复选权和弹劾权等。两院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参议员每州2名,共100名,任期6年,每2年改选1/3。众议员按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名额选出,共435名,任期2年,期满全部改选。两院议员均可连任,任期不限。参、众议员均系专职,不得兼任政府职务。
政府实行总统内阁制。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总统的行政命令具有法律效力。总统通过大选年间接选举产生,即由各州选民选出本州的选举人,再由各州选举人组成选举团,集中在本州首府,分别选举总统和副总统。任期4年,可连选连任一次。政府内阁由国务卿、各部部长和总统指定的其他成员组成,只起总统助手和顾问团的作用,没有集体决策的权力。总统的办事机构以白宫办公厅为中枢,包括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央情报局、行政管理和预算局、国内事务委员会等十余个,代表总统进行政策性指导工作。
美国的联邦司法机构系统包括联邦最高法院、11个上诉法院、89个地方法院以及若干特别法院。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由首席大法官和8名大法官组成,终身任职。作为国家最高一级司法机构,联邦最高法院的判决为终审判决,并有权宣布联邦和各州的任何法律无效。上诉法院又称巡回法院,有受理上诉的裁判权,并在其范围内复审地方法院的判决。地方法院按州设立,较大的州增设,是行使一般司法权的初级法院。特别法院是国会根据特别需要,通过有关法令而建立的,如联邦索赔法院、联邦税务法院等。
民主党和共和党是美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起主要作用的两大政党,分别成立于1791年和1854年。此外,还有绿党、改革党等。
总统作为武装部队总司令,掌握最高指挥权,包括进攻性战略武器和核武器的使用权。国家军事指挥系统由国家安全委员会、国防部和参谋长联席会议组成。国家安全委员会是最高决策机构,由总统、副总统、国务卿和国防部长组成,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和中央情报局局长列席。国防部是总统领导与指挥全军的办事机构。参谋长联席会议既是总统、国防部长和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军事咨询机构,又是向联合司令部发布总统和国防部长命令的军事指挥机构。参谋长联席会议和三军参谋部负责拟定作战计划并具体实施作战指挥。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进一步调整军事战略,加快建立由核与非核进攻性打击系统、导弹防御系统和能迅速应付恐怖威胁的国防基础设施构成的“新三位一体”战略力量组合。
美国是世界第一军事大国。2017年,美国现役官兵人数128.2万,各类后备役部队80.1万人,国防开支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1%。美国同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订有多边和双边军事条约,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800多个军事基地和设施。美国向40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军事援助,与90多个国家和地区订有援外军事训练计划。
美国是现代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以自由企业制度为基础,其集约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高,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有较为完善的宏观经济调控体制。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20.50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9532美元。
美国经济发展起自17~18世纪欧洲对北美的殖民时代,并在独立建国后的100年间迅速壮大。1870年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标志着美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1894年美国工业产值已跃居世界首位。20世纪以来虽然经历了30年代的大萧条和多次经济危机,但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获得巨大利益,奠定了世界头号经济大国的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处于顶峰阶段,约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值的一半,出口贸易的1/3和黄金储备的3/4,并是最大的资本输出国。战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持续到50年代末。此后,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支配下,美国经济增长速度落后于日本和多数西欧国家,加以侵朝、侵越战争失败对经济的消极影响,20世纪70年代陷入“滞胀”困境,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地位相对下降。1981年R.W.里根总统上台,摈弃了实行40多年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推行供给学派、货币主义等新保守主义经济政策,逐步使美国经济走出“滞胀”,进入持续增长和低通货膨胀阶段。到20世纪90年代,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冷战结束以及经济全球化、自由化、区域集团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美国在经历1990~1991年短暂的经济危机后,步入长达8年的持续经济增长期,并保持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以信息、生物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1997~2000年间,经济年增长率超过4%。2001年美国经济再度陷入衰退,9·11事件后美国股市出现大幅度波动。为刺激经济,政府实行大幅减税的财政政策,美联储接连降息,使美国经济走出低谷,2003年开始复苏。但从长期来看,石油价格攀升、美元汇价下跌、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等,仍是影响未来美国经济的主要问题。
随着科技革命和经济的发展,美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以农业立国转向以工业为主,然后转向以广义服务业为主的发展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起,服务业已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迅速完成了产业结构的重组和优化,逐步转向以技术或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2017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中,农林、渔业占0.9%,工业占19.1%,服务业占80%;在美国就业人口构成中,农林渔业占0.7%,工业占20.3%,服务业占79%。产业结构的现代化、高级化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美国的经济重心长期处于东北部,包括大西洋沿岸和大湖地区各州。二战前后,美国的工业和人口开始向西部和南部各州转移。这一趋势由于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相继爆发表现得更为明显,出于战略考虑,美国将大部分国防工业移至南部和太平洋沿岸。因此,西部和南部经济在美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提高,而东北部经济所占比重相对下降。西部加利福尼亚州成为美国经济第一大州。
美国工业以技术先进、门类齐全、生产力雄厚著称于世。按美国产业标准分类,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加快进行对传统制造业部门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高技术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1990~2000年的10年中,美国工业累计增长45%。2017年工业增长2.3%。21世纪初,美国工业在世界工业中所占比重约为25%。
采矿业产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左右,但它提供燃料和各类工业原料,具有重要意义。按产值计,最重要的矿产品是天然气、石油、煤等燃料矿;按产量计,美国居世界首位的矿产品有磷酸盐、硫黄等,居第二位的矿产品有铜、铅、金、银、天然气、煤等,居第三位的矿产品有石油等。油、气田主要分布在墨西哥湾沿岸的得克萨斯州、路易斯安那州,本土外的阿拉斯加州北城。煤田主要分布在西北部怀俄明州和东部西弗吉尼亚州、肯塔基州。美国是世界能源消费大国,约占世界能源总消费量的1/4,每年需大量进口各类能源。
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按产值计,现居美国制造业前列的部门是化学工业、机械制造业、电子工业、运输设备制造业、食品工业等。美国拥有丰富的化工原料,化学工业发展很快,尤其是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的有机合成化学工业。20世纪90年代中,化学工业产值已跃居制造业之首。大湖区和东北部大西洋沿岸以煤炭和冶金工业为基础的老化工区,已转移到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的墨西哥湾沿岸得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机械制造业主要包括发动机、农业机械、建筑机械、制冷设备等部门,现以加利福尼亚州居首,其次是伊利诺伊、俄亥俄、密歇根等州。
电子工业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最快的制造业部门,包括半导体、微处理器、通信设备、计算机设备和软件等。加利福尼亚州圣弗朗西斯科附近的硅谷、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北卡罗来纳州罗利–查珀尔希尔(教堂山)–达勒姆的科研三角园、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华盛顿州西雅图等,是美国最大的高新技术研究和生产基地。
运输设备制造业中,汽车制造工业曾是美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年产量保持在1000万辆以上。由于受到日本、西欧的竞争和国内高技术产业的兴起,其地位相对下降,但仍不失为美国重要工业部门。飞机制造业也在世界居领先地位,尤其是在宇航技术设备方面,太平洋沿岸华盛顿州的西雅图、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为主要生产中心,其次是得克萨斯州、堪萨斯州等地。造船工业相对较薄弱,且以生产军用舰只为主。
食品工业以美国丰富多样的农牧产品为基础,是美国发展最早的工业部门。分布广泛,遍及各大城市,生产规模较大,产值一直居制造业前列。
钢铁工业也曾是美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依靠苏必利尔湖区的铁矿和从加拿大进口铁矿石,以及阿巴拉契亚地区的煤矿,钢产量长期居世界首位。20世纪下半叶以来,面临设备老化、劳动生产率降低和国际竞争等的挑战,80年代初开始了大规模技术改造和企业结构调整,转向专而精的经营体制。现钢铁工业就业人数减少,钢产量保持在世界总产量的16%左右,其中粗钢产量受到控制,特种钢、优质钢生产扩大。主要钢铁工业生产基地集中在宾夕法尼亚、俄亥俄、西弗吉尼亚、印第安纳等州。其他众多传统工业部门如纺织、服装、木材加工、金属加工、建材、皮革、烟草、有色冶金等,部分经技术改造,增强竞争活力;部分转移国外。其经济地位总体趋于下降。
美国农业高度发达,并以区域专门化、机械化和商品化为特点,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在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高,但仍是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物质基础。农业为工业提供大量原料,农产品出口对改善国际收支率和平衡对外贸易起着重要作用。农业劳动生产率很高,在农业生产增长的同时,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土地和生产不断集中。现农、林、渔业劳动力的人口比重不足1%,耕地和牧场分别占国土面积的16.8%和27.4%。
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部门结构齐全。玉米、小麦、高粱、燕麦、大麦、稻米等谷物总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5,其中玉米和小麦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30%和6%(2021)。经济作物以大豆、棉花、烟草、甜菜、蔬菜、水果等为主,也在世界上占突出地位,其中大豆和棉花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31%和12%(2021)。畜牧业发达,尤以养牛业居首,包括肉牛和乳牛,其产值约占畜牧业总产值的2/3。养禽业以鸡和火鸡为主,发展很快,其中肉鸡和鸡蛋产量已跃居世界首位,并取代养猪业成为美国第二大畜牧业部门。
美国农业生产布局以区域专门化为特点,每个专门化农业区集中经营一种或几种农牧产品,地域之间有明显分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以玉米带为中心,包括若干专门化农业区域的空间网络。主要专门化农业区是:东北部和五大湖地区各州的牧草乳酪带,内陆低原北部的谷物饲料和牲畜产区(玉米带),大平原北部的小麦与其他谷类作物区(小麦带),南部的棉花带,东南部的肉鸡带,阿巴拉契亚的混合农作带,西部山区的放牧和灌溉农区,太平洋岸北部的小麦和林牧区,太平洋岸南部的水果、蔬菜和灌溉农区,墨西哥湾沿岸的湿润亚热带作物区。
美国海岸线绵长,大陆架面积170多万平方千米,海洋渔业资源丰富。但渔业生产增长缓慢,20世纪70年代末渔获量刚逾300万吨,90年代末为520万吨。水产品不能满足国内消费。渔获量中有鳕、鲱、鲑、比目鱼、蟹、蛤、扇贝、牡蛎、小虾、龙虾等。主要捕自大西洋侧和太平洋侧近海渔场,其次是墨西哥湾侧近海鱼场。内陆淡水鱼主要分布在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流域。
美国林地面积2.93亿公顷,约2/3属商用林地。73%商用林地为私有,27%为联邦、州和地方政府所有。美国林业生产居世界前列,约1/2木材产自太平洋沿岸各州,约1/3木材产自东南部各州。但木材产量仍不能满足本国木材加工、纸浆造纸业等用材消费,成为世界最大的木材进口国,主要自加拿大进口。
美国自然环境比较优越,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加以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善,旅游业发展成为美国服务业中最大的部门之一,游客数、旅游收入等均居世界前列。2018年美国接待外国游客约8000万人次,比20世纪70年代末增长2.35倍以上;游客主要来自加拿大、墨西哥、欧洲各国、日本等。美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客源国之一,主要出国旅游目的地是加拿大、墨西哥以及欧洲、亚洲各国。此外,美国的国内旅游规模巨大,包括商务旅游、闲暇旅游等。
美国有约60个国家公园和近700处自然保护区,还有300多处各类国家游览地,包括历史公园、历史遗址、军事公园、风景休憩区等。其中有21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大雾山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科罗拉多大峡谷国家公园、夏威夷火山国家公园、费城独立厅、自由女神像等,每年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接待游客较多的城市有纽约、洛杉矶、奥兰多、迈阿密、圣弗朗西斯科等;主要州有加利福尼亚州、佛罗里达州、纽约州、夏威夷州、内华达州等。
美国拥有完整而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技术先进,运量和设备数量在世界上占突出地位。
铁路修筑前,水运是主要运输方式。19世纪中叶起,美国进入铁路时代,逐步成为交通运输的主要部门。20世纪20年代起,公路运输兴起,发展为客运和短途货运的主要运输方式。二战后,航空和管道运输发展迅速,一度衰落的内河航运也开始复兴。全国货运铁路总长22.03万千米(2017),五大湖地区和东北部铁路网最稠密,其次是太平洋沿岸各州。公路总长673.30万千米,其中约67%为铺面公路(2017)。公路网以五大湖地区和大西洋沿岸各州最为稠密,其次是太平洋沿岸各州和东南部地区。2012年,内河水运航道41009千米,密西西比河是南北航运大动脉,约占内河货运总量的2/3;五大湖–圣劳伦斯河水系占内河货运量的17%。海运以沿海运输为主,墨西哥湾近岸航道货运居首,其次是大西洋和太平洋近岸航道。在本国注册的商船队规模较小,多数船队在巴拿马、利比里亚等国注册。主要港口有休斯敦、纽约、新奥尔良、科珀斯克里斯蒂、萨凡纳、洛杉矶、长滩、诺福克等。航空运输发达,机场设施、航空线路、飞机数量等均显著超过世界任何国家,客货运量约占世界总量的一半。全国拥有公用机场5200多处。最大的几家航空公司是美国航空、德尔塔、联合航空、西南航空、西北航空、大陆航空等。客运量居前列的机场依次在亚特兰大、芝加哥、洛杉矶、达拉斯、丹佛、拉斯维加斯、休斯敦、圣弗朗西斯科等城市。管道运输营运方便可靠,运费低廉,发展很快,已成为石油、天然气、石油制品的主要运输方式。管道多数从油、气产地或油、气进口港通往炼油加工中心和石油制品消费地。美国全国输油管35.30万千米,输气管261.89万千米(2018)。
二战以后,美国政府长期奉行赤字财政政策,在1945~1980年间有26个财政年度出现赤字。1981年起里根政府时期,一方面减免税收,同时扩大政府支出特别是军费开支,联邦财政赤字接连创历史最高纪录。到1992年,财政赤字达到2904亿美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9%。90年代克林顿政府时期,以“减赤”作为施政重点之一,加强了税收征管,同时一度减少军费开支,并将部分社会保障支出划归地方政府负担。随着经济持续增长,联邦财政于1998年开始转亏为盈;到2000年,财政盈余增至2364亿美元。2001年G.W.布什总统上台后,美国经济出现颓势,联邦政府再度推行减税政策,力图刺激经济复苏;9·11事件以及随后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造成军费开支大幅增加。2002年开始,联邦财政重现赤字;2003年和2004年又接连创赤字历史最高。2017财年美联邦财政赤字达6657亿美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4%;美国债务总额达20.61万亿美元,超过了当年国内生产总值。
美国金融体系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联邦储备银行系统、商业银行系统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系统起中央银行作用,具有发行货币、代理国库及对私人银行进行管理监督职能,为美国政府制定和执行金融货币政策。联邦储备银行系统通过它所制定的政策直接影响货币的供应和信贷的增长,从而影响宏观经济的各个方面。现在的联邦储备银行系统包括联邦储备总裁委员会、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12家区域性联邦储备银行以及数千家私营的会员银行。商业银行系统在美国金融体系中占有主要位置。近年来,美国政府逐步放宽对金融业的管制,金融业兼并重组加剧,商业银行总数锐减。美国主要商业银行有:花旗集团、摩根大通、美洲银行、第一联合银行、美林银行、威尔斯·法格银行、美国银行、美国国民城市银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保险公司、互助储蓄银行、储蓄放款协会、投资信托基金、养老基金组织、金融公司等。这类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约为商业银行的1倍,故对国内金融界及国民经济都具有重大影响。
此外,美国的金融体系随着美国经济的对外扩张,其海外业务也发展较快,形成了与跨国公司相配合的遍及全球的银行网。几乎所有美国大银行都在世界各地设立分行和办事处,成为跨国银行。
货币名称:美元(USD)。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和服务贸易国。多年来,美国政府利用经济全球化趋势,大力推动自由贸易,拓展海外市场,推动并主导全球贸易规则的调整和制定,对外贸易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二战后,美国对外贸易总额一直保持居世界首位,但进口的年增长率超过出口的年增长率,以致1971年首次出现贸易逆差。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贸易逆差便一直是美国对外贸易的显著特点,且有不断扩大之势,近几年更屡创历史最高水平。2017年美国商品和服务贸易总额为5.23万亿美元,其中进口2.90万亿美元,出口2.33万亿美元,贸易逆差达5700亿美元。贸易逆差主要出自商品贸易,而服务贸易则为顺差。主要进口商品是石油等工业原料、汽车及其零件、通信设备、电子器材、机械、药品、服装、家具和农产品等。主要出口商品是有机化工产品、汽车及其零件、飞机、电子信息设备、武器、药品以及大豆、玉米、小麦、水果等农产品。美国前十大贸易伙伴依次为:加拿大、中国、墨西哥、日本、德国、英国、韩国、法国、中国台湾和马来西亚。这些国家和地区占美国商品贸易总额的2/3以上。
美国是对外直接投资和吸收国外直接投资大国。美国的跨国公司遍及各大洲,同时各国的大公司也多在美国设立分公司。二战后,美国的资本输出迅速增长,对外直接投资额一直居世界首位。从2000年起连续3年下降,到2004年对外直接投资又明显增长,达到2258亿美元。2016年美对外直接投资为3183亿美元。投资的主要行业是金融保险业、制造业、批发贸易、石油业。投资地区以加拿大和德国、荷兰、瑞士、英国等欧洲国家为主,其次是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中国、中国香港等亚太地区和拉美地区。2016年外国对美直接投资为3734亿美元,投资的主要行业是金融保险业、制造业、信息产业、专业科技服务业、批发零售业。外国直接投资主要来自加拿大,法国、爱尔兰、卢森堡、英国等欧洲国家,以及澳大利亚、日本、中国香港、韩国等亚太地区。
中小学教育主要由各州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政府管理。多数州实行10年义务教育。全国15岁以上人口的识字率达99.5%。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保持在7%以上,属世界最高的国家之列,人均教育经费开支居各国之首。各州学制不一,大部分为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高等教育有两年制的初级学院和技术学院,四年制的大学本科和二至四年的研究生院。美国中小学校近12万所,其中3/4以上为公立学校,约1/4为私立学校。高等学校3600余所,其中2000余所为私立。著名高等学府有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耶鲁大学等。
美国新闻行业规模庞大,技术先进。截至2018年,有日报1279家。发行量较大的美国日报有《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今日美国》《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坦帕湾时报》《纽约邮报》《芝加哥论坛报》《明星论坛报》《每日新闻》等,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包括《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等。美联社和合众国际社是美国最大的两家通讯社,也属世界五大通讯社之列。美联社在全球有263家新闻分社,在121个国家设有办事处;合作伙伴有1700多家报纸,5000多家电视和广播电台。合众国际社在国外有80多个分社,拥有世界范围的图片网。
广播电视事业发达。最大的两家对外广播机构是美国之音和美国广播电视网,均属官方性质。美国最大的几家全国性广播网包括全国广播公司(N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美国广播公司(ABC)、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和福克斯(FOX)等。
9·11事件后,美国政府全面推进以反恐和防扩散为核心的新国家安全战略,在对外关系方面进行了重大调整。
美国与世界上189个国家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美国是联合国创始国和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联合国总部所在地。美国是许多国际组织、政府间多边机制和国际会议的成员国、参加者,除联合国各下属机构和国际组织外,重要的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七国首脑会议(G7 Summit)、二十国集团(G20)、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美洲国家组织、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等。
美国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对中国实行公开敌视的政策。1969年尼克松总统上台后,逐步改变对中国的政策。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1978年12月15日(美国时间16日)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两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82年8月17日中美发表《“八一七”公报》,对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做出了分步骤直至最后解决的规定。以上三个联合公报,构成中美关系的基础。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虽历经曲折,但总的方向是向前发展。双方通过高层和各级互访,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与地区问题进行对话和协调。近年来,中美反恐磋商和合作机制运转良好;中美经贸合作发展迅速,中国已成为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美在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问题、苏丹达尔富尔问题、伊拉克和阿富汗重建以及联合国改革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磋商和协调;中美在打击跨国犯罪、防治艾滋病和突发性传染病、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的合作也不断取得新进展。
但是,中美关系中的台湾、经贸摩擦等问题仍较突出。美国政府不顾中方坚决反对,继续向台湾出售先进武器,与台湾当局进行变相官方往来并加强军事联系。中国政府针对美方的错误行径进行了严正交涉和坚决斗争,敦促美方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和向中方做出的有关承诺,妥善处理台湾问题。中方要求美方按照“发展、平等、互利”的原则,通过平等磋商和对话,通过扩大和深化中美经贸合作解决彼此关切的问题,避免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此外,中方针对美方继续利用人权、宗教等问题干涉中国内政的错误行径进行了严正交涉和批驳。
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表明,中美双方应坚持从战略高度看待和处理两国关系,牢牢把握共同利益,加强对话,增进互信,深化合作,妥善处理两国关系中的敏感问题,特别是台湾问题,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基础上,推动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全面、深入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