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洲(Oceania)陆地总面积约897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6%,跨南北两半球,从南纬47°到北纬30°,横跨东西半球,从东经110°到西经160°,东西距离1万多千米,南北距离8000多千米;由一块大陆和分散在浩瀚海域中的无数岛屿组成,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以及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波利尼西亚三大岛群。大洋洲草原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新几内亚岛。
大洋洲有草地面积6.12亿公顷,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新几内亚(伊里安)岛面积虽大,但绝大部分为热带雨林,只有少量的河漫滩草地和高山草地。大洋洲草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72.66%,是七大洲中比例最大的。大洋洲2个重要的国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是以草地资源为基础,具有现代化经营水平的草地畜牧业国家,在世界的草地畜牧业生产中占有特殊地位。
澳大利亚国土面积6.78亿公顷,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面积约5.6亿公顷,草地和饲料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78%,占大洋洲草地总面积的92.6%。澳大利亚饲养有约2200万头牛,1.6亿只羊,家畜绝大部分放牧饲养,羊毛、羊肉和牛肉是主要的产品,绝大部分出口。
新西兰国土面积2680万公顷,总面积的50%为坡度很大的山地。原始植被大部分已被改造。新西兰草地面积1375万公顷,其中天然草地425万公顷,只占草地总面积的31%。人工草地约950万公顷,占69%,经营水平很高。在天然草原中,分布在南岛东南部奥塔哥的塔索克(Tussock)群落即禾草生草丛群落,它是结合有温带草原和高寒草甸特征的群落,是新西兰特有的草原类型。新西兰饲养有约6000万头绵羊,120万只山羊,800万头牛,78万头鹿。平均草地载畜量为7.5只羊单位/公顷,高产的人工草地达25~30只羊单位/公顷,或2.5~4头牛/公顷。家畜饲养主要依靠大面积的四季常青草地的全放牧系统,不补饲精料,少补饲或不补饲干草和青贮,因此生产成本很低,是世界上通过放牧,把牧草转化为能被人类所利用的肉、奶、毛、皮和鹿茸等畜产品的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也是有大量畜产品出口的重要国家。
大洋洲天然草地类型复杂、繁多,热带、亚热带、温带和高山带类型均有,经过长期的培育,在天然草地的基础上,共形成了20个天然—人工草地地带。
湿润温带多年生禾草地带(moist temperate perennial grass zone)。分布于东南沿海及塔斯马尼亚岛,面积约35万平方千米。其原生植被为干旱或湿润的硬叶常绿林。当森林被清除后,大量出现多年生易粗老禾草(如菅草),伴有丛生禾草如扁芒草、丛生早熟禾等,时有画眉草、三芒草、针茅等出现。其栽培牧草为毛花雀稗、黑麦草、鸡脚草、白三叶等。
冬季一年生草地带(winter annual grass zone)。分布于大洋洲大陆西南角,面积约35万平方千米。该带又分西南亚带和南部亚带。冬季有地中海型气候较可靠的降水,西南亚带夏季酷旱,南部亚带则夏无酷旱。其天然植被为可成材的疏林。林地清除后,可以生长地中海型的一年生草本植物,例如大牻牛儿苗、一年生雀麦、一年生大麦、三叶草、苜蓿,秋季萌发,晚春或早夏枯黄。天然草地以地三叶改良,可使草地生产水平提高两倍,常以瑞士的一年生黑麦草混播。多年生人工草地只有在灌溉条件下才能建立,数量不多。家畜以绵羊为主,仅在南部灌溉地区有奶牛。南部亚带因夏旱不如前者严酷,故有天然及人工播种的多年生草地,也有一定数量的桉树灌丛,家畜以绵羊为主。
温带矮草带(temperate short grass zone)。分布于澳洲大陆东南部。在湿润温带多年生禾草带北侧。面积大约47万平方千米。该带为萨王纳和桉树疏林地清除后的次生草地,主要为扁芒草、针茅等,品质粗硬,天然草地每英亩可养1只羊。在西北部及夏季多雨地区黍类、野黍为优势种,虎尾草广泛分布。轻牧和经常烧草区多袋鼠草,孔颖草广泛分布于新英格兰一带。该带包括草田轮作,改良草地面积较大。苜蓿、地三叶、多年生黑麦草、草芦等常用于人工草地。
高山草地(alpine pastures)。分布于塔斯马尼亚的南阿尔比斯山区1200~1400米处,主要牧草为矮型的雪草、针茅、扁芒草、拂子茅、翦股颖和冰草等,只用于夏季牧场。通常每年焚烧处理。
热带高草带(tropical tall grass zone)。分布于澳洲大陆北部,面积约47万平方千米。该带为桉树的稀树林和疏林地,主要植物为多年生丛生禾草,高达1.5~2米,有袋鼠草、毛高粱、麦黄茅、黄茅、澳洲高粱等,伴有一年生高草。营养物质经常处于较低水平,在瘠薄地上生长三芒草及若干短命植物。该带的北部低地为芦苇草湿地。在靠近内陆草地土质黏重的低地分布孔颖草,主要杂草为白茅。该区由几个大牛场占有,其面积可达上万平方千米,但载畜量很低,每平方千米大约只有1.6头牛。
丛生黄茅草带(bunch spear grass zone)。分布于东部沿海,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为热带高草带北边毗连的疏林带。以高地黄茅、澳洲菅草为优势种,伴生孔颖草。北部为迷惑臂形草,南部为中间型臂形草,为中高草疏散生丛生型草地,豆科牧草很少,干季蛋白贫乏,水分较好地区可引种柱花草。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沿海雨量较多地区可种大稷、臂形草、糖蜜草等,在高地奶牛区可种毛花雀稗、隐花狼尾草,也偶有紫花苜蓿分布。该区较肥沃地段多用于饲养奶牛及综合牧场,其余用于繁殖和肥育牛。
金合欢带(brigalow zone)。分布于东部,黄茅草带内侧,面积约15万平方千米,包含两大类:①相思树密灌丛、镰叶相思树为优势植物,有时伴生冠毛木麻黄、威尔加、普达。在林间隙地生长藜科植物。伴生植物毛白千层、卵形榄仁树、基吉相思树等。这类灌丛草地有相当多的可食部分,灌丛清除后可建植虎尾草、翦股颖等混播草地。②桉树疏林草地,与黄茅草地带毗连。在黄茅草地被寄生昆虫毁灭以后,曾广泛栽培无芒虎尾草。在密灌丛草地被焚烧以后,尤多种植无芒虎尾草。这种草地在南方多放牧绵羊,北方放牧牛,较好的地段也饲养奶牛。其发展趋向为以牧为主的混合牧场,短期轮作草地随之增加。
青草带(bule grass zone)。分布于澳大利亚南部,由东向西,呈带状,面积约29万平方千米,与金合欢带相毗连,降水较多,土质较黏重的地区,优势植物为野黍、雀稗、大黍及孔颖草,南北部伴生阿司吹禾,南部伴生扁芒草、针茅等,可作为牛群的优质草地。有些地方栽培紫花苜蓿及其他一年生牧草。
阿司吹禾—夫蔺得草带 (michill-flinders grass zone)。分布于大洋洲大陆内陆,面积约63万平方千米,以阿司吹禾草及夫蔺得草为主组成的稀疏丛生草地。多年生草为4种阿司吹禾草、散穗大黍、金茅、刚毛画眉草等,高0.3~1米。在草丛的隙地,雨后一年生夫蔺得草、齿龙爪茅、胡椒草广泛分布。南部有相当数量的双子叶植物,其中有些冬季生长的种。其牧草产量随降水而迅速增长,一般每一羊单位需1.5~4公顷。不少地方有稀疏矮树生长,并有较多灌丛,其梢部可作饲料。
水泛带(the channel country)。分布于昆士兰州的西南部,从东北到西南,乔治亚河、德门梯纳河、库帕河穿流其间,形成的水漫地,通称为水泛带。有生长旺盛的葫芦巴、稗、莎草属、藜属的种及众多禾本科植物。在洪水退后多作为肥育牛草地。
半干旱疏林带(semi-arid open forest zone)。分布于大洋洲大陆东部内陆部分,面积约17万平方千米,稀桉树林混生草地。杨叶桉广泛分布,草地为散生型,主要为三芒草、孔颖草、菅草、画眉草及若干一年生禾草和双子叶植物,北部三齿稃属牧草广泛分布。阿司吹禾—夫蔺得草带及金合欢带的大部分可在该带分布。其嫩枝叶有饲用价值。该带用作牛、羊放牧地。
西南半干旱草地带(south-western semi-arid pas-ture)。分布于大洋洲大陆西南部,黄茅草带内侧,面积约20万平方千米,为由多年生的藜科、苦蓝科和矮金合欢组成的灌木、半灌木草地,其间有桉树稀疏分布。在雨后生长短命植物,可供绵羊轻度放牧。其主要问题是缺乏水源,载畜量极低。
干旱密灌丛带(arid scrub zone)。分布于大洋洲西南半干旱草地内侧,面积约13万平方千米,该带由东到西生长小树和灌丛,可供放牧之用,有名的马利型矮桉树林草地即在此带,滨藜及地肤属植物为该带的重要多年生牧草。短命植物也有重要价值。
滨藜干草原(saltbush steppe zone)。该区以无树为特征,位于澳大利亚南部,面积为22万平方千米,广泛分布滨藜与地肤,稀疏、耐旱,因少雨,再生缓慢,由于放牧过重已使植被衰败,风蚀严重。
鼠猫刺带(spinifix zone)。该带为干旱草地,以三齿稃属为优势植物,伴有金合欢灌木及短小桉树,可分西部鼠猫刺带与北部鼠猫刺带。西部鼠猫刺带,位于澳大利亚西海岸,面积29万平方千米,有小片具排水系统的土质较黏重的草地,可建植阿司吹禾草地,在沿海一带有以画眉草为主的软草地,少量而多变的降水,使该带载畜量极低。焚烧为该带草地管理的经常性措施。在沿海一带,土质中等黏重的土地上,引种印度蒺藜草及纤毛蒺藜草成功;北部鼠猫刺带位于澳大利亚北部,面积达114万平方千米,低灌丛和疏林地稀疏分布,三齿稃为优势植物。有排灌系统的地方有少量阿司吹禾草地,三齿稃草在高地可供贮存。该带为昆士兰和西澳的牛和绵羊放牧地,在北澳则只用来养羊,但数量不多。
牟加金合欢瘠地带(mulga scrub zone)。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南部,与温带矮草带接壤,面积约118万平方千米,除了荒漠带以外,是最大的草地类型带。其特征植物为金合欢属木本植物,高2~7米,为轻质土壤。植被冬春季相有明显区别。冬季降水多时,非禾本科的短命植物,尤其菊科植物生长良好。夏季降水为多年生禾草和一年生植物所需要。主要为针茅、三芒草、臂形草、画眉草、马唐、扁芒草、龙爪茅等生长缓慢的小树,在旱灾来临时为主要的维持饲料。
牟加金合欢瘠地和鼠猫刺混合带(mixed mulga scrub and spinifex zone)。为牟加瘠地带与鼠猫刺带的过渡地带。山坡上长齿三稃草为优势植物,而山坡的下部为金合欢矮草疏林。以牛、羊为主,较好的草地大约每平方千米可放牧2.5头牛。为了增加植被的可食率,焚烧是常用的草地管理措施。
荒漠带(desert zone)。位于大洋洲大陆的中部,面积127万平方千米,为最大的类型带,是硬叶常绿干旱草地,只在有雨季节才能放牧利用,无定居居民。
灌溉草地(irrigated pastures)。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木里河(murray river)及其支流沿岸,在新南威尔士与维多利亚州内。有两类:①冬性一年生草地(多为威麦拉黑麦草及地三叶),在冬季给以补充性灌溉,以延长冬季青草期,主要用作冬、春季的羔羊育肥。②全灌溉草地,多用作集约经营的畜牧业、奶牛业及其相适应的高产多年生草地。所用混合牧草为多年生黑麦草、鸡脚草加白三叶;草莓三叶草或雀稗加白三叶。短期草地则为意大利黑麦草加红三叶。也常栽培紫花苜蓿收割干草。
新西兰温带草地。新西兰国土面积的84%为直接用于畜牧业生产的草地,约为2686万公顷,另外还有疏林地、农闲地等间接用于畜牧业的草地490万公顷。两者共占国土面积的96.8%。除北岛的奥克兰半岛有少量残留的热带森林,以及南岛东部风影地带微干旱型天然丛生禾草草地以外,绝大部分为森林砍伐后的温带林迹次生草地。60%以上已改造为丰产人工草地。其主要牧草为白三叶、红三叶及多年生黑麦草、鸡脚草、苇状羊茅等优质混播草地。其中60%用于养羊业或以养羊业为主的畜牧业生产,9%用于养牛业或以养牛业为主的畜牧业生产,7%用于奶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