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西南部,西隔乔治亚海峡与温哥华岛相望,经胡安·德富卡海峡通连太平洋,南距加、美边界42千米。市区南北介于弗雷泽河北支流和巴拉德湾之间,面积114.7平方千米,人口68.59万(2019);包括周围城镇的大都市区面积2883平方千米,人口269.14万(2019),约占全省人口的一半以上,在加拿大仅次于多伦多和蒙特利尔。
城市坐落在海岸山脉以西的沿海平原和弗雷泽河三角洲上,海拔约12米。常年面迎来自太平洋的偏西风,沿海有暖流经过,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9.8℃,1月0~5.7℃,7月12~23℃;平均年降水量1 166毫米,以秋冬雨为主。
原为印第安人的撒利希人居住地。1792年英国海军上校G.温哥华[注]率船队航行到深入大陆的巴拉德湾一带。1862年欧洲移民到此,在海湾南岸锯木场周围建立定居点,称格兰维尔。1886年加拿大太平洋铁路通达后正式设市,改以温哥华姓氏命名。从此,港口和城市逐渐兴起,成为“通向东方的门户”。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后,有了通向北美洲东岸和欧洲的航运捷径,进一步促进了港市的繁荣。到20世纪30年代已成为加拿大主要大城市之一和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主要港口。
加拿大西部工商业和交通中心。木材加工、纸浆和造纸以及食品、纺织、印刷等为传统工业部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了炼油、石油化工、炼铝、机械制造等部门,工业趋于多样化。城市附近建有水力发电站,经由埃德蒙顿—温哥华管道运来石油和天然气。工厂企业主要集中在巴拉德湾港区附近和弗雷泽河北支流沿岸一带。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以各类服务业为主体,商贸、金融、地产、通信和旅游业等发展很快。城南弗雷泽河三角洲土地肥沃,农业发达,为城市居民提供蔬菜、水果和乳肉产品。系天然良港,长年不冻,港阔水深而隐蔽,包括开阔的外港英吉利湾、口窄内宽的内港巴拉德湾以及弗雷泽河口港等。深水码头泊位众多,装卸仓储设施优良,年货物吞吐量7 000多万吨,居北美洲太平洋沿岸诸港之首,以输出农林矿初级产品为主。与温哥华岛上的维多利亚、纳奈莫等城市之间有轮渡往返。陆路交通便利,是横贯大陆铁路、公路干线的西部终点,加上多条支线,通往全国各地和美国西雅图等城市。国际机场建在城西南弗雷泽河北支河口岛上,客运量居加拿大第二位。市内设有高架轻轨交通系统。
繁华市中心在巴拉德湾与通连英吉利湾的福尔斯小湾之间。罗伯逊广场周围街区,高楼林立,集中了全市主要行政机构、大银行、保险公司、现代化旅馆和商场。巴拉德湾畔的加拿大广场,是1986年建城100周年之际举办世博会的场所,集会议中心、大酒店、娱乐设施和游艇码头为一体,其5个巨型白帆状的屋顶成为温哥华的标志。东侧的加斯镇街区则是温哥华发祥地之一,还保持砖房石街的旧貌。市中心以西毗邻的斯坦利公园,闹中取静,占地400多公顷,为户外休憩胜地;著名的狮门桥由此跨越巴拉德湾,与北温哥华相连。市中心以东的中国城是北美洲华人最早最大的集聚区之一,孙中山先生曾三度来此从事革命活动。
城西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1908)是加拿大著名高等学府,还有西蒙·弗雷泽大学(1963)、不列颠哥伦比亚理工学院(1964)等。主要文化设施有温哥华美术馆、温哥华博物馆、海洋博物馆、人类博物馆、麦克米伦天文馆和百年纪念博物馆、温哥华公共图书馆、科技馆以及不列颠哥伦比亚体育馆等。依山傍海的城区周围,拥有滑雪、狩猎、游艇、垂钓、高尔夫球场等各种户外休憩、娱乐设施。一年一度的太平洋国家博览会、温哥华艺术节等也吸引大批游客。1985年3月与中国广州市结为友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