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德国多特蒙德附近的赫德,卒于弗鲁瓦德维尔。1893~1895年就读于柏林大学哲学系及东方学院,专业为闪族语言。1921年担任维也纳大学民族学和语言学的编外讲师,1927年担任民族学博物馆馆长,1932年担任人类学研究所所长,1942年担任弗莱堡大学民族学和语言学教授,1952年担任第四届国际人类学和民族学大会主持人。
施密特的重要著作有《上帝观念的起源》(12卷,1912~1955)、《宗教的起源与发展:事实与理论》(1931)、《北美的高位神》(1933)、《原始的启示》(1939)等。其中《上帝观念的起源》在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施密特在书中阐述了以下理论主张:宗教史始于原始的一神教及其道德;借助于对未开化民族的大量案例的研究,可以将其中的宗教观念追溯到一个原始的、纯粹的一神论上,由此可以将万物有灵论、多神论解释为后来的产物,也就是说,这些后起的观念可以强行覆盖在原初的一神教信仰之上,并借助于文化周期的规律得以传播开来;而在偏远地区未开化民族中盛行的高位神信仰则可以被认为是原始信仰中至上神观念的残余。施密特的这一高位神理论在20世纪20~30年代被越来越多的宗教史学家所接受。施密特的理论被认为是对宗教进化论的有力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