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与睡眠相关的发作性血管内溶血、阵发性血红蛋白尿、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和静脉血栓形成。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后天获得性造血干细胞磷脂酰肌醇糖苷-A(PIG-A)基因突变引起的红细胞膜缺陷性溶血性疾病。简称PNH。
- 英文名称
- 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
- 简称
- PNH
- 所属学科
- 现代医学
PIG-A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发生突变,包括缺失、插入、点突变及移码突变,部分或完全血细胞膜糖化磷脂酰肌醇(GPI)锚合成障碍,造成血细胞(红细胞、粒细胞及血小板)膜表面GPI锚连蛋白缺失,多数补体敏感性蛋白属于GPI锚链蛋白,如反应性溶血膜抑制因子(分化抗原CD59)、衰变加速因子(CD55)及同源限制因子(补体C8结合蛋白),缺乏上述蛋白的红细胞对补体异常敏感而溶解破坏,PNH红细胞对补体的溶血作用比血小板和粒细胞更敏感,故血红蛋白尿是PNH的主要表现。
国际PNH工作组(I-PIG)将PNH患者分为三类:①经典型PNH。有典型的血管内溶血发作,不伴有其他骨髓疾病。②低增生性PNH。伴有骨髓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AA)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无显性溶血。③亚临床型PNH。有微量PNH克隆,但没有溶血和血栓的实验室和临床证据。
贫血的表现,如乏力、头晕、心悸,程度轻重不一。
典型的血红蛋白尿是酱油色或浓茶色,有些患者频繁发作,有些偶然发作或数月发作一次,轻者仅尿潜血阳性,重者伴随胸骨后疼痛、腰腹疼痛及发热,持续数天,多以清晨重,白天睡眠后也发生。感染、疲乏、输血、饮酒、月经、手术或某些药物如维生素C、阿司匹林、磺胺药及铁剂均可诱发血管内溶血。
PNH属骨髓衰竭性疾病,可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可致感染,血小板减少可致出血。
血栓栓塞是PNH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可在不寻常部位发生血栓,如肝静脉、脾静脉、肠系膜静脉和门静脉,门静脉血栓形成所致的巴德-基亚里(Budd-Chiari)综合征常见,表现为腹痛、肝脏迅速肿大、黄疸和腹水。国内较国外发生率低。
与一氧化氮被清除有关,表现为吞咽困难、腹痛、背痛、头痛、食管痉挛、勃起障碍等。
依据临床表现,酸溶血、蔗糖溶血和尿含铁血黄素实验中两项阳性;或只有一项阳性,但反复检查阳性,且有溶血依据,并能除外其他溶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可诊断。应用流式细胞学检查GPI锚链蛋白缺失细胞是诊断PNH最直接、最敏感的方法,如检测血细胞表面的CD55和CD59。
措施包括:①输血。因输血可能诱发溶血发作,严格掌握指征。②刺激红细胞生成。雄激素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对部分患者有效。③补充造血。缺铁的患者可给予补铁治疗,一般采用常规剂量的1/5~1/10。④骨髓衰竭表现明显者可试用免疫抑制剂。
措施包括:①糖皮质激素,部分患者有效。②抗氧化剂,可以保护细胞膜,如大剂量维生素E等。③碳酸氢钠,可见碱化尿液。④抗补体蛋白C5的单克隆抗,特异性地结合到人末端补体蛋白C5,通过抑制人补体C5向C5a和C5b的裂解以阻断炎症因子C5a的释放及C5b-9的形成,中断PNH补体介导的溶血,2007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PNH。⑤联合化疗,激素耐药或依赖的溶血不易控制、骨髓增生良好的PNH患者可以采用化疗,一般减低剂量的DA(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或HA(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方案能够有效地减少PNH克隆负荷。
有血栓史和妊娠期女性,应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开始用肝素类药物,后改为香豆素类口服抗凝剂维持。但慢性期患者的血栓预防有争议。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唯一能够达到治愈目标的手段。但患者首先能够接受化疗达到完全缓解,其次还需要有合适的供者。接受了造血干细胞移植会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和移植相关性MDS和第二肿瘤以及复发等问题。该方法主要应用于PNH合并骨髓增生低下、反复发生严重血管栓塞并发症的患者。
扩展阅读
-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贫血)学组.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中华血液学杂志,2013,34(3):276-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