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的俄罗斯和欧洲大陆联系紧密,摄影术发明的消息很快从巴黎到达俄罗斯。这一时期俄罗斯的摄影风格受其文学作品的影响,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最常见的是肖像作品。代表人物S.L.列维茨基(Sergey Lvovich Levitsky,1819~1898)被称作“俄罗斯摄影之父”。
20世纪初,俄罗斯纪实摄影师S.M.普罗库丁-古斯基雄心勃勃地用影像展开对俄罗斯帝国的调查,并且得到了当时的沙皇的支持。在1909~1912年以及1915年,利用交通部提供的特别装备的火车车厢,他走遍了11个地区。拍摄内容不仅仅包括风光,同时也有人们的生活、工厂设施等。这批作品成为俄罗斯纪实摄影发展史中一个重要的标本。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采用当时较为先进的技术,使用三次快速连续曝光,分别通过三种不同颜色的滤光镜:蓝、绿、红,在长方形玻璃底板上成像,如果用装有三种颜色镜头的投影仪观看,便能够看到彩色照片。这批作品后来被普罗库丁-古斯基的后人于1948年卖给美国国会图书馆,具有典型的纪实摄影风格。
在1890~1900年流行的画意摄影也是俄罗斯摄影史上一个重要的样式,随后现代的沙龙摄影继续将画意发扬光大,以至于很多人提到俄罗斯即联想到“黑白”“质感”“沙龙”。但是俄罗斯的这段历史一直没有得到西方摄影界的注意,一直到2002年休斯敦摄影节专门举办了俄罗斯画意摄影展览才为人所知。第一代画意派摄影师其本身都并非以摄影谋生,他们都是拿摄影来娱乐的有钱有闲阶层,比如工厂主和政府官员。直到摄影技术普及化,器材的价格降低,一部分中产阶级才进入这个领域。N.安德列耶夫、V.尤里亭、A.格林伯格等,这些人被称作第二代画意派摄影师。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加了红军,战争结束后成为职业摄影师和学校里的老师。
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俄罗斯的摄影分成几条道路开始发展: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罗钦科,社会现实主义则继续走纪实摄影的道路,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大量这方面的作品,同时许多成熟的摄影师将俄罗斯的画意摄影推向了顶峰。
但是无论是现代主义还是画意派,都受到了当时政权的压力,因为他们希望摄影能够成为对苏维埃政权有用的工具。1935年画意派举办了“苏联摄影大师”展览,很多著名的画意派摄影师都获得了应有的肯定,但是却遭到了苏维埃摄影杂志foto的严厉批评,认为照片的主题中充斥着旧式文化,或者是一些毫无意义的田园风光。展览后不久,两位当时顶尖的画意派摄影师格林伯格和尤里亭都被判刑,送去劳改,前者的罪名是“有伤风化”,后者的罪名是“破坏苏维埃政权”。其他摄影师也因此再也不敢把他们的作品公开发表。尽管画意派仍然存在,但是政府禁止其公开展出,即使在莫斯科的“俄罗斯摄影150年”中也见不到这类作品的影子,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89年。
当时现实主义无疑是符合政府要求的,不过这些作品都是一种“极其美丽、乐观浪漫与社会现实混杂的作品”。现实主义摄影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显身手,为当时的媒体提供了很多珍贵的新闻摄影作品,不过很多摄影师都继承了画意派的表达方法,只不过在表现题材上更加接近现实。
在俄罗斯摄影领域最有影响的是结构主义,它对于摄影的影响后来也被概括为“新视觉”摄影探索。作为一种强调具有极强表现力的外形和造型结构的摄影作品,起源于1913年的一种非理性的艺术运动。当时的结构主义艺术家用一些普通的材料,如玻璃、铁、塑料等,填补日常生活与艺术之间的裂缝,也用来改变工艺品的设计。从本质上看,结构主义运动表现了一种对生活的态度,艺术家们使用自然界中各种不同的材料,以全新的目光审视并合成创造出不同寻常的构成。于是,摄影家们从独具匠心的艺术家们的实验性创作中得到启发,也开始使用相机,表现那些过去不被注意的造型和形态,如通过奇特的视点、倾角、特写、倒影等表现景物和阴影的造型,主体也常常被扭曲,以突出一些需要被刻意表现的部分,并结合各种有效的摄影技法,使画面产生明显的结构形态而忽略物体本身所留给人们习惯的和真实的造型特征。在“新视觉”摄影探索这一领域中,以罗钦科为代表。
然而“新视觉”所带来的探索很快被带入了和社会政治相关的纪实摄影领域,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初,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举办的多次影展,就集中探索了十月革命带入人民生活的那些新鲜事物的特点和“直接摄影”的生动语言。这样一种更新摄影观念、发扬摄影主体意识、探索摄影的社会作用和表现形式的革新过程,奠定了苏维埃摄影艺术的发展空间。随后就是战争影像——俄罗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J.查尔德基作为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卫国战争期间活跃在前线的红军记者。在卫国战争的1418天里,他跟随部队拍摄了大量战地照片。他随苏联红军进攻到柏林,最著名的《红军战士在国会大厦上升起胜利的旗帜》就是他的作品。
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的苏联,仅有一个全国性的摄影组织——苏联新闻记者协会摄影记者部和一份全国性摄影杂志——苏联记协机关刊物《苏联摄影》。据1986年统计,苏联各地已经有350个摄影俱乐部,在两亿多人口中拥有两千多万摄影爱好者。
苏联从1920年便开始自行生产相机,数量惊人(当时的相机主要为内销),并逐渐成为世界级工业强国。20世纪30年代末,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超过了德国,成为欧洲第一。战后借助从德国得到的技术,苏联生产了一些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的镜头族群,较出名的有茵度斯塔尔(Industar)、尤比杰尔(Jupiter)、格里奥斯(Helios)系列等。20世纪60~70年代,苏联生产的相机几乎成为了西方摄影师的起步机型,因为宾得(Pentax)和佐尔基(Zorkis)都太贵,徕卡更是不可企及,因此很多人都使用泽尼特(Zeniths)。泽尼特在西方卖得相当便宜,同时在苏联本土,相机的持有率也大大增加。此外,在大量生产各种型号照相机的同时,也配套生产了一个庞大的镜头族群,为摄影器材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