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性分析关注事物的意义、内涵、定义、特征、隐喻、符号和描述,而不是其“计数或度量”。注重回答为什么某种现象可能发生以及如何发生,而非发生频率。
定性分析实际上并不是指一种方法,而是许多不同分析方法的统称,由于他们都不属于量化分析,因而被归成同一类探讨。其中包含但不限于民族志研究、论述分析、访谈研究、叙事学、传记叙事访谈、古典民族志、国家或政府研究、研究和服务示范、焦点小组、案例研究、参与式观察、为了预测未来发生的事件而对统计数据进行的定性审查或跟踪等。定性分析的目的是更深入了解人类行为及其理由,强调对现象、情境或事件的理解应来自探索的整体情况(如现象学、象征性互动主义),并且常常需要访问大量非数值形式的“困难数据”。在人机信息交互中,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通过用户观察,研究目标用户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了解他们如何处理任务并达成目标。这种方法能够深入挖掘真实场景中的各种现象与观察变量之间的关系,适用于产品开发阶段。
通过面对面讨论理解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认知、消费动机及行为方式。适用于产品或服务的优化阶段使用。
①结构化访谈,研究人员依据一定的标准与提纲向用户询问特定问题,并尝试与其他用户进行比较。
②非结构化访谈,事先没有问卷,研究人员就某一问题尝试与用户进行自由交谈,其中更多的是与态度、习惯关联的讨论。
指让数位相关领域专家来评估设计是否符合公认的设计准则(比如著名的Nielsen可用性十原则)及存在的设计问题;专家评估法的种类主要有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和德尔菲法。
通过调研问卷、电话访谈等手段获得用户的定性特征,再依据一定的分类标准对用户社会属性、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等信息分维度描述而抽象出的一个标签化用户模型。
主持人引导一组参与者进行一种开放的和深入的讨论,而不是简单地提出问题并征得参与者回答。主持人会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使小组的讨论集中于某个问题,小组讨论一般有8~14名参与者,每个参与者会受小组中其他成员意见的启发,围绕如何概括或发掘出一个能满足预期目标的新产品这一问题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