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学 . 考古学 . 夏商周考古 . 手工业遗址

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

/Protoporcelain Kiln at Kuzhaikeng/
条目作者羊泽林

羊泽林

最后更新 2023-11-20
浏览 164
最后更新 2023-11-20
浏览 164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中国新石器时代末期至青铜时代兼烧原始青瓷和印纹陶的窑址。

英文名称
Protoporcelain Kiln at Kuzhaikeng
所处时代
新石器时代末期至青铜时代
年代
约距今3800~3500年
位置
福建省永春县紫美村西南
发现时间
2014
第一次发掘时间
2015
保护等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布时间
2019
批次
第八批

位于福建省永春县紫美村西南,地处一座被当地人称为“苦寨坑”的山坡上。2014年发现,2015~2016年发掘,发掘面积220平方米,揭露9座有叠压打破关系的窑炉遗迹。年代为约距今3800~3500年,相当于中原夏商时期。2019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窑炉均为斜坡式龙窑,平面呈凸字形,分火膛、窑室、出烟室三部分。窑炉为洞穴式,均依山而建,沿着山坡向上掏挖洞穴而成,晚期窑炉叠压早期窑炉。一般斜长2.4~3.5米,宽1~1.3米。窑底坡度9°~13°,窑底厚0.2~0.6米,窑壁烧结厚度3~6厘米。

出土遗物主要有印纹陶、原始青瓷和窑具,其中以印纹陶为主,原始青瓷、窑具次之。器形主要有尊、罐、钵、壶等。原始青瓷胎多为灰胎,烧结,质地致密。釉色多呈青绿色、青灰色,少量呈青褐色。窑具均为圆形垫饼,大部分只有一面有垫烧痕,部分两面有垫烧痕。窑址出土的大部分陶、瓷片以及垫饼残片均被人工有意识打击过,可能存在残次品二次加工利用,故很少发现可复原器物。原始青瓷与印纹陶装饰技法与纹饰基本相同,采用刻划、拍印、戳印、堆贴、镂空等手法,纹饰有弦纹、菱格纹、方格纹、直条纹、圆圈纹、篦齿纹、凸棱纹等。原始青瓷烧成温度约1000℃,吸水率约10%。

青瓷尊残片青瓷尊残片

苦寨坑窑址是迄今已知较烧造原始青瓷的窑址之一,对研究中国瓷器起源有着重要意义。与浙江地区夏商时期的原始青瓷窑址相比,苦寨坑窑址在窑业技术、产品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别,应属两个起源与发展体系。在窑址周边约1平方千米范围内还发现10余处同时期的原始青瓷窑址群。相似的原始青瓷产品在晋江流域的永春、安溪、南安、晋江、惠安等地的青铜时代遗址中有较多发现,北至平潭壳丘头遗址、龟山遗址,南至漳州虎林山遗址亦有少量发现。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