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加拿大艾伯塔省曼维尔,卒于费城。于温尼伯格市完成中学教育。1939年,进入曼尼托巴大学,主修化学,但兴趣渐渐转至社会科学。1942年,中断大学学业,进入加拿大国家电影局工作,其间结识加拿大裔美国社会学家D.H.朗(Dennis Hume Wrong, 1923~2018),受其影响决定重返校园;1944年,进入多伦多大学学习社会学,次年获该校社会学与人类学专业学位。1945年底,进入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学习,分别于1949、1953年获硕士、博士学位;学习期间受W.L.沃纳和E.C.休斯(Everett Cherrington Hughes, 1897~1983)等芝加哥社会学学派成员影响。戈夫曼的博士论文是于1949~1952年在英国设得兰群岛上做的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完成的。1954~1957年,于“美国国家心理卫生研究所”做访问学者,其间也在华盛顿的圣伊丽莎白医院做人类学调查。1958~1968年,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系任教,先后任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1968~1982年,任宾夕法尼亚大学本杰明·富兰克林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讲座教授。20世纪70年代初,戈夫曼参与了“美国废除强迫心理住院医疗协会”的创建工作。戈夫曼在学术生涯中获得诸多荣誉:1961年,其著作《自我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获美国社会学最佳著作的“麦基弗奖”;1969年入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1977~1978年,获“古根海姆奖”;1979年,获“库利-米德杰出学术贡献奖”;1982年,当选美国社会学协会第73任主席(因去世未发表就职演讲)。
戈夫曼在30年左右的学术生涯中共出版包括博士论文在内的12部著作:《服务站售货员:人及其工作》(1953)、《自我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1956,1959)、《收容所/精神病院:精神病人和其他病友的社会情境》(1961)、《邂逅:互动社会学的两个研究》(1961)、《公共场所行为:聚集的社会组织札记》(1963)、《污名:受损身份管理札记》(1963)、《互动仪式:论面对面行为文集》(1967)、《策略互动》(1969)、《公共领域中的关系:公共秩序的微观研究》(1971)、《框架分析:论经验的组织》(1974)、《性别广告:视觉交流的人类学研究》(1979)、《交谈方式》(1981)。
戈夫曼的社会学研究具有鲜明的特征和风格。他通常被归到芝加哥社会学传统之列,并被视为“第二芝加哥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就智识渊源而论,其研究除体现除美国社会学家G.H.米德、芝加哥社会学学派、符号互动论等美国社会学传统,还体现了法国社会学家É.涂尔干、德国社会学家G.齐美尔、M.韦伯等古典社会理论及奥地利裔美国社会学家A.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的影响,在戈夫曼的社会学研究中实现了诸多社会学思想脉络的某种汇聚和综合。在其最富影响力的著作《自我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中,戈夫曼将一种戏剧分析方法引入对人们的日常交往和关系的研究中,开创了社会学研究中的“拟剧论”。戈夫曼的社会学研究观察细致、分析入微,呈现出诸多经典研究。他也因此成为20世纪中叶以来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学家之一,其作品的引用率也一直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