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松是北方和山地寒温带干燥寒冷气候条件下代表性针叶林树种之一,常形成大面积纯林,或与其他树种混生。分为红杉组(Sect. Multiseriales Patschke)和落叶松组(Sect. Larix)。
落叶松
松科(Pinaceae)落叶松属植物的通称。
- 拉丁文名称
- Larixgme linii
- 科
- 松科
- 属
- 落叶松属
- 所属学科
- 林业
天然分布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温带山区、寒温带平原,以及高山气候区,形成广袤的落叶松纯林。全世界有落叶松约18种;中国有10种,在16个省区市有分布或商品性栽培,为中国针叶树中栽种区域最广的树种。从北纬26°的西藏南部至北纬52°的黑龙江黑河,形成了一条由西南至东北走向贯穿中国大陆中部,狭长的斜切分布带。
落叶乔木,高可达35米。树冠尖塔形或圆锥形,规整、美观,针叶柔软,春季呈淡绿色,夏季呈深绿色,秋季呈金黄色,冬季落叶。至秋,叶黄,形成独特的地带性秋季景观,因此也可作为优良的生态景观树种。树皮灰(暗)褐色或暗灰色,多呈块状或长片状剥裂。小枝通常较细,分长枝和短枝。冬芽小,近球形,芽鳞排列紧密。叶呈螺旋状,散生于长枝,簇生于短枝,条形,扁平,柔软,表面平或中脉隆起,背面中脉隆起,两侧有气孔线。
雌雄同株,花单性,单生于短枝上;雄球花黄色,雌球花近球形,苞鳞显著,绿紫色或红色,春季与叶同时开放。球果当年成熟,近球形或圆柱形,苞鳞露出或不露出。种子三角状倒卵形,千粒重2.5~9.6克,具膜质长翅,当年成熟时散落。
喜光,不耐上方庇荫,耐寒性强。对土壤肥力和水分反应敏感。在土层深厚、肥沃、疏松、透水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上生长良好,在土壤干旱的南坡和砂地或排水差的沼泽化、泥炭质的黏重土壤上生长不良,适宜在pH为5.0~6.5的微酸性棕壤、暗棕壤、暗棕壤性白浆土、草甸土、褐土、黄土、黄棕壤、黄褐土、山地棕壤等土壤上生长。属浅根性树种,不抗强风。一般为生产力高的速生树种,为各分布区内重要用材和生态树种。
种子繁殖或无性扦插繁殖,人工造林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每年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种子成熟后,采摘球果调制净种。采用经雪藏处理后的种子播种育苗,发芽快、出苗整齐,有利于苗期生长;未经雪藏的种子要在播种前7~10天进行催芽处理。播种量约为75千克/公顷。播种后,浇水少量、多次,保持苗床表层始终处于湿润状态即可;苗木开始高生长后,需适当增加浇水量和浇水次数,并适时适量追施氮肥;生长后期,停止浇水施肥,以促进苗木木质化,增强苗木抗寒性。
主要有西藏红杉(Larix griffithiana)、怒江红杉(Larix speciosa)、四川红杉(Larix mastersiana)、喜马拉雅红杉(Larix himalaica)、太白红杉(Larix chinensis)、红杉(Larix potaninii)。红杉组落叶松很少有人工造林,大部分以天然林或天然次生林的状态存在,其中四川红杉和太白红杉林天然林面积逐渐减小,现呈小块状或零星散生。
西藏红杉,产于西藏南部喜马拉雅山区北坡及东南部波密、米林、林芝等海拔3000~4000米的高山地带。印度、尼泊尔、不丹也有分布。在山坡下部,与乔松、云南铁杉等混生;在山坡中部,与林芝云杉、西藏云杉、西藏冷杉等混生;在高山上部通常为纯林。
怒江红杉,分布于怒江两侧的怒山、高黎贡山及澜沧江流域的剑川、德钦、维西及西藏东南部察隅、墨脱海拔2600~4100米的高山上。缅甸北部也有分布,在海拔2800米以下,与云南铁杉及阔叶树混生;在海拔2800~3800米,与怒江冷杉、长苞冷杉、高山松、高山栎等混生;在海拔3800米以上,为稀疏纯林。
喜马拉雅红杉,分布于西藏南部吉隆和珠穆朗玛峰北坡海拔2800~3600米地带的河漫滩上或河谷两岸,通常为纯林或与云杉等组成混交林。尼泊尔也有分布。
四川红杉,分布于四川岷江流域的汶川、都江堰、宝兴及涪江流域的平武至北川之间海拔2000~3500米的山地,多呈块状或小团状分布,与云杉、冷杉等混生。
红杉,分布于甘肃南部、四川岷江流域、大小金川流域至康定道孚、丹巴等地海拔2500~4100米的高山上。在海拔2500~3800米,常与鳞皮冷杉、川西云杉混生,采伐或破坏后形成过渡性纯林;海拔3800~4000米地带组成稳定性纯林;海拔4100米则成稀疏矮林。
太白红杉,分布于陕西秦岭太白山海拔2700~3300米的山地,形成高山落叶松林带。
分布于西北、华北、东北低海拔山区,主要有西伯利亚(新疆)落叶松(Larix sibirica)、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此外,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自1884年引入中国后,在中国温带、暖温带及中、北亚热带高山区得以迅速推广。欧洲落叶松在中国也有引种栽培,多用于绿化栽培。
兴安落叶松,分布于大、小兴安岭海拔300~1700米地带,构成大面积纯林。俄罗斯的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及朝鲜北部高山地带也有分布。
长白落叶松,分布在长白山、张广才岭及老爷岭海拔500~1800米的山地。朝鲜北部及俄罗斯远东地区也有分布,海拔1100米以下常与水曲柳、白桦、紫椴等组成混交林,海拔1100米以上则与红松、鱼鳞云杉、臭冷杉等混生。受采伐影响,天然种群主要集中在抚松、长白、安图、和龙一带。
华北落叶松,主要分布在河北、山西两省,北京和内蒙古最南部也有少量分布,一般生长在海拔1200~2800米的阴坡,集中分布在山西吕梁山脉中段的关帝山和北段的管涔山林区、太行山脉的五台山林区、恒山林区、太行山与吕梁山间的太岳林区及河北燕山山脉。此外,中国北方低海拔山区、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山区也进行了人工引种。
西伯利亚落叶松,主要分布于新疆阿尔泰山及天山东部,在俄罗斯有广泛分布。在阿尔泰山西北部海拔1900~3500米地带,常与新疆五针松、新疆冷杉组成混交林,在东南部1000~2600米地带组成大面积纯林。
日本落叶松,主要分布于日本本州岛中部大约200平方千米的狭小范围内,群体间呈不连续的岛状分布,海拔900~2500米为纯林或混交林,海拔2500~3100米呈帚状矮林。在中国有广泛的引种栽培。
一般采用植苗造林,以裸根苗或容器苗穴植造林。造林密度通常为2500株/公顷(2米×2米)、3300株/公顷(2米×1.5米)或4400株/公顷(1.5米×1.5米)。培育大径材可适当稀植,培育中小径材适当密植;立地条件好适宜稀植,立地条件差可适当密植;交通方便、劳力充足、小径材有销路之地,可适当密植。
造林后需及时抚育,主要包括除草割灌、扩穴松土等,可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幼树生长。林分郁闭后(造林后10~13年),进行修枝和间伐作业。间伐年龄、强度和次数,除了要考虑培育目标、立地及造林密度外,同时还要考虑当地经济、交通、劳力和产品销售等条件,保证保留木的迅速生长,以及培育材种的质量要求,确保间伐后的林分稳定。
落叶松树干通直,尖削度小,木材坚实,强度高,耐腐性强,常作为电杆、桩木、桥梁、枕木、坑木、车辆、家具、地板和造船等材料,以及建筑中的屋架、梁、檩等用材。其木材纹理通直,顺纹抗压强度、抗弯强度位居针叶材前列,同时具有较高的防腐和耐湿性能,干燥性能良好,加工性能、胶黏性能和耐磨性能中等,握钉力较大,可作为优良结构用集成材原料。同时,也是中国四大针叶纸浆材树种之一,其生物质产量高,Kappa值较低,纤维长且宽度大,打浆能耗低,制浆造纸工艺易于控制,成纸性能稳定,适宜于生产包装纸、高强瓦楞纸和纸板及生活用纸、香烟滤嘴棒包裹纸等。树皮是制造栲胶的重要原料。四川红杉为国家二级保护濒危种,太白红杉为国家三级保护渐危种。
四川红杉和太白红杉在中心产地四川卧龙、陕西太白山和佛坪建立了自然保护区,被列入保护对象。在其他未建自然保护区的地方,应加强护林防火、严禁砍伐,采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及人工培育等保护措施。
落叶松主要病害有落叶松苗立枯病、早期落叶病、枯梢病、褐锈病、癌肿病等;主要虫害有落叶松毛虫、落叶松叶蜂、落叶松鞘蛾、落叶松球蚜、舞毒蛾、落叶松八齿小蠹等食叶和蛀干害虫。落叶松病虫害防治首先要做到适地适树,并加强林分抚育管理,适当营造混交林,或降低林分密度,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加林分生态稳定性;对发病较重的林分采取生物或化学方法进行防治。
扩展阅读
- 王战,张颂云.中国落叶松林.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 郑万钧.中国树木志:第1卷.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