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莫斯科博罗维茨基山岗的沙皇马车棚旧址上。始建于1727年,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博物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原馆址1508年为皇家兵工厂,也是武器、饰品和其他皇家用品的储存地,17世纪成为莫斯科枪炮技工、珠宝工匠和画家的工坊。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根据彼得大帝的命令,这些工匠被陆续调往新的首都圣彼得堡。1727年,皇家宝库与工坊合并为“工坊与军械库”,即今博物馆的前身。1806年,亚历山大一世颁布法令,军械库对外开放。1809年,军械库博物馆大楼建成,与周边其他建筑构成了结构和谐的建筑群。1812年内部装修完成,但布展工作于1814年才完成。此后由于拿破仑军队入侵,藏品转移,大楼遭重创,直到1816年才重新开放。1851年,由K.托恩设计博物馆新楼。原本的博物馆大楼在改作克里姆林宫兵营后,最终于1959年与其他几座建筑一起被拆除,空出的地方用于建造克里姆林宫国家大礼堂。20世纪80年代,博物馆在最后一次翻修改建中,加装了保护藏品的现代化设备。1852年,军械库藏品被转移至博物馆新楼,布展时所有规划设计都经过尼古拉一世亲自审定,首要原则是突出藏品的皇权象征意义。18~19世纪,俄国皇帝和皇后在完成加冕仪式后都要将加冕服、宝座华盖等物品存放到军械库。
收藏4000件4~20世纪初俄国、欧洲和东方国家工艺美术藏品。以沙皇皇权为核心主题,藏品包括沙皇古代象征物、加冕服、俄罗斯东正教主教服装、俄罗斯艺术家的金器和银器、兵器、马车,等等。此外还有俄罗斯、欧洲、东方的珍贵礼品。代表性展品包括三部分:一是莫诺马赫王权器物。据记载,这些器物是V.莫诺马赫专门取自拜占廷,象征着俄国国君的权力由拜占廷帝国承袭而来,包括马赫王冠(出自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16~17世纪用于俄国沙皇加冕仪式)、沙皇米哈伊尔的权杖和盛典时佩戴的项链。二是俄国1649年颁布的《法律大全》原件。此法令标志俄罗斯从等级代表君主制过渡到专制政体,成为俄国专制政权的象征。三是具有军事意义的国家象征器物。包括盾牌、宝剑和旗帜等,还有一些在著名战役(如1709年波尔塔瓦战役)中缴获的战利品。
该馆为2层建筑,展出面积约2500平方米,设9个展厅。第一展厅陈列12~17世纪初的俄国金银制品;第二展厅陈列17~20世纪初的俄国金银制品;第三展厅为15~19世纪的欧洲和东方仪仗装备;第四展厅陈列12~19世纪初的俄国武器;第五展厅展示13~19世纪的西欧银器;第六展厅陈列14~18世纪的贵重织品和面部装饰品,以及16~20世纪初的俄国世俗服装;第七展厅陈列13~18世纪的古代皇权象征物和仪式用品;第八展厅为16~18世纪的仪仗装饰马具;第九展厅陈列16~18世纪的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