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区划要有利于因地因时制宜,充分发挥地区资源的比较优势,指明不同的农业发展方向和建设途径,为合理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与生产布局提供科学的可行性依据。
中国农业区划
依据中国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和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理论,面向中国农业生产,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区域。
- 英文名称
- region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in China
- 所属学科
- 中国地理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以农业自然区划、农业部门区划、作物区划、农业技术措施区划等区划成果为基础,区划的基本原则为:①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相对一致性;②农业生产基本特征与进一步发展方向的相对一致性;③农业生产关键问题与建设途径的相对一致性;④基本保持县级行政区界的完整(考虑统计单元和区域应用)。区划方法主要采用自上而下的综合性划分。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方案为2级区划,将全国划分为10个一级农业区和38个二级农业区(见表)。一级区将全国划分为东北、内蒙古及长城沿线、黄淮海、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西南、华南、甘新、青藏、海洋水产10个区域,概括地揭示了中国农业最基本的地域差异,既可反映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特别是热、水、土不同配合提供的发展农业的可能性,也可反映各地区历史形成的农业基本地域特点。二级区共38个农业区,反映一级区内部综合性农业的差异。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分类表 | |
一级区 | 二级区 |
Ⅰ.东北区 | Ⅰ1.兴安岭林农区 Ⅰ2.松嫩三江平原农业区 Ⅰ3.长白山地林农区 Ⅰ4.辽宁平原丘陵林农区 |
Ⅱ.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 | Ⅱ1.内蒙古北部牧区 Ⅱ2.内蒙古中南部牧农区 Ⅱ3.长城沿线农林牧区 |
Ⅲ.黄淮海区 | Ⅲ1.燕山太行山山麓平原农业区 Ⅲ2.冀鲁豫低洼平原农业区 Ⅲ3.黄淮平原农业区 Ⅲ4.山东丘陵农林区 |
Ⅳ.黄土高原区 | Ⅳ1.晋东豫西丘陵山地农林牧区 Ⅳ2.汾渭谷地农业区 Ⅳ3.晋陕甘黄土丘陵沟谷牧林农区 Ⅳ4.陇中青东丘陵农牧区 |
Ⅴ.长江中下游区 | Ⅴ1.长江下游平原丘陵农林水产区 Ⅴ2.豫鄂皖平原山地农林区 Ⅴ3.长江中游平原农业水产区 Ⅴ4.江南丘陵山地林农区 Ⅴ5.浙闽丘陵山地林农区 Ⅴ6.南岭丘陵山地林农区 |
Ⅵ.西南区 | Ⅵ1.秦岭大巴山林农区 Ⅵ2.四川盆地林农区 Ⅵ3.川鄂湘黔边境山地林区 Ⅵ4.黔桂高原山地农林牧区 Ⅵ5.川滇高原山地农林牧区 |
Ⅶ.华南区 | Ⅶ1.闽南粤中农林水产区 Ⅶ2.粤西湘南农林区 Ⅶ3.滇南农林区 Ⅶ4.琼雷及南海诸岛农林区 Ⅶ5.台湾农林区 |
Ⅷ.甘新区 | Ⅷ1.蒙宁甘农牧区 Ⅷ2.北疆农牧林区 Ⅷ3.南疆农牧区 |
Ⅸ.青藏区 | Ⅸ1.藏南农牧区 Ⅸ2.川藏农林牧区 Ⅸ3.青甘牧农区 Ⅸ4.青藏高寒牧区 |
Ⅹ.海洋水产区 |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是全面、系统论述中国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的方案,它反映了农业现状、生产发展方向并提出改善的途径和措施,为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和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与布局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农业区划也有许多发展,但10个大区的基本框架一直得以遵循,如《中国现代农业区划方案》中反映了新时期下中国农业发展环境与格局变化,从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变化、农业经营机制转化与农业地域功能演化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