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区域差异显著。为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资源、合理布局生产力、有效实施区域管理、协调人地关系及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中国地理区划包括自然地理区划、人文地理区划、经济区划,以及地理分区等。
中国地理区划
根据地域分异和地域分工等理论,结合自然、历史和经济,从地理学多种视角进行的中国国土区域划分。
- 英文名称
- 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 in China
- 所属学科
- 中国地理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理论基础是地域分异的规律性,即自然综合体或整个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按某一方向发生有规律的空间分异的现象。
地域分异的动力是太阳辐射能与地球内能。包括3种类型:①水平地带性。包括纬向地带性和经向地带性,前者是指水热组合从赤道至两极的变化规律,后者指水热组合从沿海至内陆的变化规律;②垂直地带性。指水热组合从山麓至山顶的变化规律;③三维地带性。指水热组合由于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叠加形成的变化规律。同级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低等级区域与高等级区域具有从属性。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基本原则包括:①发生学原则。指所划分的区域要具有生成的一致性。②综合性原则与主导因素原则。强调将区划单元视为一个自然综合体,综合分析基础上选取影响区域分异的主要因素或标志性因素作为主导标志确定区界。③区域共轭性原则。强调每个具体的区划单元都必须是一个连续的独特地域单元。④应用性原则。自然区划应有明确的服务方向。⑤相对一致性原则。指任一分区,区内相似性尽可能大,区际差异性尽可能大。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方法可以归纳为两种途径:①自上而下地划分。由高一级到低一级的区域划分,根据地域分异规律将等级高的自然区划单元划分成若干等级低的自然区划单元;②自下而上地归并。根据区域土地利用组合的相似性,将低等级的自然区划单元归并成高等级的自然区划单元。具体技术方法包括地理相关法、主导标志法、聚类分析法、遥感分析法等,在自然区划过程中通常多种方法结合使用。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研究提出了多个区划方案,为区划理论、方法及服务生产生活实践提供了科学参考。其中由中国地理学家黄秉维1959年编制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方案最具代表性。此区划目的是服务农、林、牧、水利事业(大农业),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因地制宜的基本依据。区划基本原则有:高级区划单元遵循地带性原则,体现为气候、土壤、生物的一致性;低级区划单元遵循非地带性原则,体现为地形和地表物质的分异。此方案在温度带和水分状况地域类型划分中,将气候、土壤和植被的关系考虑在内,提出利用温度和干燥度气候等值线作为划界依据,运用定量的方法进行自然综合体划分。根据自然地理原理,采用地理相关法,比较研究各项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依次表达湿度、水分状况、土壤植被和地形条件的差别,系统揭示了中国自然地域分异的地带性规律。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方案将全国分为3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蒙新高原区、青藏高原区),6个热量带(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18个自然地区和亚地区,28个自然地带和亚地带,90个自然省。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方案的区划原则、等级单元系统的设置以及省以上单元的区分标志、划界指标等都充分体现了为农业服务的宗旨,展现了自然区划在实践应用与科学认识中的作用。此方案第一次系统而详尽地揭示了中国的自然地带性规律,为区域经济发展宏观研究提供了地域自然结构的依据,是中国自然区划史上内容最详尽、等级单元最完备、综合性最强的区划方案。
中国人文地理区划是以中国自然地理的地域分异规律为基础,充分考虑全国人文要素的地域分异性和相似性,将全国划分为不同空间层级、相对独立完整、各具特色并具有有机联系的人文地理单元。中国人文区划将突出中国人文地理要素的地域分异、地方特色和复杂多样性,为面向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需求,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提供基础和科学支撑。
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研究中,区划原则包括了综合性与主导性相结合、自然环境相对一致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一致性相结合、地域文化景观一致性与民族宗教信仰一致性相结合、空间分布连续性与县级行政区划完整性等。以自然、经济、人口、文化、民族、农业、交通、城镇化、聚落景观和行政区划10大要素作为依据,构建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指标体系。区划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区划思路,高等级区域采用综合演绎途径划定,低层级区域将要素指标进行加权叠加后,利用空间聚类分析方法形成定量的结果,再结合专家经验判断修订边界。
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方案分为2个层级:一级区为7个人文地理大区,主导因素为自然和经济两大综合要素,包括东北人文地理大区、华北人文地理大区、华东人文地理大区、华中人文地理大区、华南人文地理大区、西北人文地理大区、西南人文地理大区以及青藏人文地理大区;二级区为66个人文地理区,是自然、经济、人口、文化、民族、农业、交通、城镇化、聚落景观和行政区划十大要素的综合反映。方案揭示了在自然与人文要素双重作用下的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地域分异规律。
中国经济区划是从中国国情出发,根据社会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对中国进行战略性划分,揭示各地区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以及各经济区产业结构特点和在全国专门化中的发展方向,为协调区域发展过程中的总体与局部、现状与长远、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全国地区专门化和经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经济区划的原则包括:①经济原则。国家经济体系和地区优势相结合,地区经济专门化方向和综合效益相结合,经济区划与行政管理相结合,国内劳动地域分工和国际化分工相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规划相结合。②生态原则。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③社会原则。经济增长和社会协调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中国经济区划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出现多种划分方案。21世纪,中国经济区划主要为“十一五”时期提出的“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方案。基于地区经济的梯度开发思想,以沿海为基地,以其经济技术优势开发内地资源,进而再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形成东部沿海、中部内陆、西部地区三大经济地带,较为客观地反映着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差异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在三大地带的基础上,通过四个大的区域开发战略形成四大板块。为了逐步缩小地区差异,1999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对西部进行大开发的战略决策,2002年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拉开序幕。西部大开发形成西部板块,东北振兴形成东北板块,东部沿海地区原来就比较发达,为了防止中部“塌陷”,2005年中央开始提出中部崛起战略。至此,形成了东、中、西互补,南、中、北互动的四大板块。①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②东北地区。包括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3个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③中部地区。包括山西省、河南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和湖南省6个省。④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和海南省10个省市(港澳台地区暂缺数据)。
中国地理分区是在对地球表层系统时空分异格局充分分析的基础上,融自然与社会指标体系为一体的综合性地域划分。由于区域国土整治与开发的需要,地理分区需要从地理区位、地理景观格局、区域发展模式等多方面考虑区域的异质性特征。
中国地理分区方案主要为中国地理相关课程的教学服务,遵循以下6个基本原则:①一级分区体现东、中、西发展的区域差异性,包括自然东西差异(海陆、地势、景观地带等)和三大经济地带差异;②二级分区体现南北的区域差异,包括气候南北差异和资源结构,农业布局、工业结构、工业结构等的南北差异;③二级分区体现区域土地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方向的差异性,包括土地退化、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区域差异;④二级分区保持省级行政区的完整性,保持面积较大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和大地貌单元区域的相对完整性;⑤二级区内的差异性,凸显城市群;⑥体现区域地理特征,为中国地理相关教学服务。
中国地理分区在参考以往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经济区划、人文地理区划和行政区划方案基础上,提出将中国划分为4个地理地带、14个地区,以及加入21个城市群的综合分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