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学 . 音乐学 . 中国音乐史与当代音乐创作 . 中国古代音乐 . 〔理论学说〕

四宫

/four fundamental keys/
条目作者黄翔鹏

黄翔鹏

最后更新 2022-12-23
浏览 273
最后更新 2022-12-23
浏览 273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中国传统乐律学在民族音乐实践中最常见、最普遍的宫调系统。

英文名称
four fundamental keys
所属学科
音乐

中国古代的俗乐或现存传统乐种(民间音乐)所用的宫调系统,一般以“四均”为主。“均”是音阶七音的律位,这七音相互间有连续纯四、五度关系,可按五度链顺序排列(见旋宫);一“均”就是一个调域。由于不同乐种在传统上通常各自都有习惯使用的音阶(如西北地区常用清商音阶,福建南音常用正声音阶即古音阶等,见宫调),每均都以一种音阶为主;因此四均即称“四宫”。四宫即以常用音阶(七声规范)之宫音为标志的、互成五度关系的4种调域;唐、宋以来,民间亦称“四调”。

四宫传统的形成,与筚篥、四弦琵琶、曲笛等民间乐器的旋宫性能有关。许多民间乐器往往不能全部奏出(或准确奏出)十二律体系的所有12个音。以曲笛为例,最高旋宫技术可翻七调(调域),但最易奏出的10个乐音却限制在四宫范围以内。

历史上的宫廷音乐,如先秦钟律尚未失传时的曾侯乙钟,如晋代泰始笛律解决了十二均旋宫问题时的清乐,如唐代祖孝孙恢复了钟乐旋宫性能时的“大唐雅乐”,其设备能力虽然超过了四宫,但其中占核心地位的宫调仍以四宫为主。宋代燕乐作为宫廷俗乐,虽称七调(七宫),其音乐实践中却不见或罕见角调、高调与多数羽调,亦可看出俗乐的实际情况。

民族音乐四宫传统调名比较表民族音乐四宫传统调名比较表

民间音乐的四宫传统有时在实践中表现为少一宫或多一宫的情况。晋北八音会音乐只有三宫,与五台山黄庙上调、本调、凡字调(又称尺调)完全相同。民间音乐的四宫失落一宫的原因在于传承过程中固有的定调乐器——十七簧笙第1管、第17管缺簧。

福建南音四宫,有时多出隐藏在四空管中的另一管门:毛伬管(B宫),则为五宫。这是因为四空管的五声(F宫)与毛伬管古音阶七声同均的缘故。

四宫2.png

晋、隋以来的宫廷俗乐中,确曾存在过五宫(五均)传统,这在现代民间乐种中亦有少量遗存。就普遍性而言,则多为四宫的宫调系统;有些乐种表面上为三宫、五宫者,其实质仍属四宫传统。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