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位于面部的正中、两眶之间,包括外鼻、鼻腔和鼻旁窦。鼻前经鼻孔通外界,后经鼻后孔通咽。
鼻腔位于骨性支架内,左右各一,二者间借鼻中隔分开。鼻腔向前扩展成外鼻。在鼻腔外侧壁内,有充满空气并与鼻腔相通的鼻旁窦。鼻旁窦彼此之间、鼻旁窦与眼眶之间以及鼻旁窦与颅骨之间,仅由一些菲薄的骨板作为间隔。
呼吸道具有通气、滤过气体和嗅觉等功能的起始部。
它位于面部的正中、两眶之间,包括外鼻、鼻腔和鼻旁窦。鼻前经鼻孔通外界,后经鼻后孔通咽。
鼻腔位于骨性支架内,左右各一,二者间借鼻中隔分开。鼻腔向前扩展成外鼻。在鼻腔外侧壁内,有充满空气并与鼻腔相通的鼻旁窦。鼻旁窦彼此之间、鼻旁窦与眼眶之间以及鼻旁窦与颅骨之间,仅由一些菲薄的骨板作为间隔。
外鼻位于面部中央,略似锥体形,构成鼻腔的前壁。其外被皮肤和少量皮下组织,中层为骨与软骨构成的支架,内衬黏膜,借左右两眶间最凹陷和狭窄的鼻根与额相连。下前端为鼻尖。其两侧扩大成鼻翼,鼻翼围成鼻孔。当呼吸困难时,可出现明显的鼻翼扇动。鼻翼借鼻唇沟与上唇分界,鼻尖与鼻根之间为鼻背。外鼻的形态具有明显的人种、性别和年龄差异。白种人的鼻子较高尖,黄种人的鼻子较扁平,黑人的鼻子较宽大。
鼻上部的鼻骨和上颌骨额突及鼻下部的软骨构成外鼻的支架。鼻下部质地较软且有一定的弹性与活动性。鼻骨最小宽径男性约7.5毫米、女性7.3毫米。鼻骨全长约21毫米,约15%的个体长度大于25毫米。鼻软骨由一块鼻中隔软骨和分别位于外鼻上方和下方的一对鼻外侧软骨与鼻翼大软骨以及鼻翼小软骨构成,均为透明软骨,借结缔组织附于梨状孔边缘,各软骨间借结缔组织相连。鼻孔扩张肌和收缩肌位于鼻翼及鼻孔周围,司鼻孔的运动和面部的表情。鼻孔扩张肌向上外侧牵拉鼻翼,开大鼻孔助深呼吸。收缩肌缩小鼻孔。鼻部皮肤薄而松弛,移动性好,鼻尖与鼻翼处皮肤较厚,与皮下组织和软骨骨膜紧贴,富有皮脂腺和汗腺,为疖和痤疮好发部位。
外鼻的动脉主要来源于颈外动脉的分支面动脉和颈内动脉的分支眼动脉。其中,鼻根、鼻背及鼻外侧面分布有眼动脉的鼻背动脉与筛前动脉,面动脉的鼻外侧动脉和上颌动脉的眶下动脉等分支,鼻翼部主要接受鼻翼动脉和鼻翼下缘动脉营养;鼻中隔主要是接受鼻中隔动脉营养。面动脉的内眦动脉与眼动脉的鼻背动脉相吻合。另有来源于眼动脉的筛前动脉外支分布于鼻背的中份和下份。
鼻部静脉与动脉伴行,注入面静脉和内眦静脉。内眦静脉与眼上、下静脉相互吻合,面静脉借此间接与海绵窦相通。外鼻恰好位于面部危险三角内,当外鼻发生疖肿时,不能压挤,以免炎症蔓延到海绵窦,引起海绵窦栓塞。
外鼻下部的淋巴管向外侧行,主要沿面静脉下行,注入下颌下淋巴结。外鼻上部有数条淋巴管,向外侧经上、下睑入腮腺淋巴结。外鼻的淋巴管和鼻腔的淋巴管相吻合。
鼻腔由鼻骨、鼻软骨及其表面被覆的皮肤与黏膜构成。内面衬鼻黏膜,被鼻中隔分左右两腔。在冠状切面上,每腔呈三角形,上窄下宽。鼻腔可分为前下份的鼻前庭和后上份的固有鼻腔。鼻前庭内衬皮肤,生有鼻毛,具有过滤净化空气的作用,富含皮脂腺和汗腺,为疖肿的好发部位。鼻阈为鼻前庭上方的弧形隆起,是皮肤与黏膜交界处,以鼻阈为界可将鼻腔分成鼻前庭和固有鼻腔两个部分。
固有鼻腔可分为上壁、下壁、内侧和外侧四壁。①鼻腔上壁。即鼻腔顶,前份向下倾斜,与鼻背一致。后份向后下方倾斜,中份接近水平,是鼻腔与颅中窝分界处,由筛板构成。嗅神经及筛血管穿过筛骨筛板。颅底骨折时,因其十分薄弱易受累。如外伤发生筛板骨折时,常因损伤嗅神经引起嗅觉障碍;筛骨骨折伤及脑膜及鼻腔顶部黏膜时,脑脊液溢出、流入鼻腔,形成脑脊液鼻漏,因此颅前窝损伤的患者有必要检查鼻腔,以免漏诊。②鼻腔下壁。即鼻腔底,借硬腭和口腔分界。③鼻腔内侧壁。即鼻中隔,其后上部与后下部为骨部,由筛骨垂直板和犁骨构成;前部为软骨部,由鼻中隔软骨和鼻翼大软骨的内侧脚为支架,鼻中隔前下份为膜部,由皮肤、皮下组织和降鼻中隔肌组成,为鼻中隔的可动部。鼻中隔常偏向一侧,偏斜部多在骨部与软骨部交界处。④鼻腔外侧壁:有上、中、下三个鼻甲,偶有最上鼻甲。蝶筛隐窝位于上鼻甲后方,有蝶窦开口。分为上中下三个鼻道。上鼻道最短,有筛窦后群的开口。中鼻道位于中鼻甲与下鼻甲之间,其中部有凹向上方的弧形裂隙即半月裂孔,裂孔的底向前端呈漏斗状称筛漏斗,有额窦和筛窦前群筛小房的开口。半月裂孔上界有一圆枕形隆起称筛泡,其深面的膨大为筛窦中群筛小房的开口。半月裂孔的下界是一锐嵴,其深面为筛骨钩突。裂孔后方有上颌窦的开口。自中鼻甲前端至鼻背之间的中点处略呈凸起的结构称鼻堤,鼻堤与鼻腔顶之间的通道称嗅沟。下鼻道位于下鼻甲下方,距鼻孔约3厘米处有鼻泪管的开口,开口位置高者开孔较大;位置低者开口多呈裂隙状。鼻泪管穿行表面由黏膜构成的皱襞称泪襞。位于鼻甲、鼻道与鼻中隔之间的部分称总鼻道,各鼻甲与鼻道后端和咽的移行部的纵沟称鼻咽道。
鼻腔内表面结构。鼻前庭内表面为皮肤覆盖,鼻腔的其他部分均由黏膜被覆。黏膜厚薄不一,以鼻道较薄。按生理功能分为嗅区和呼吸区。嗅区位于上鼻甲内侧面以上和其相对应的鼻中隔黏膜,上鼻甲平面之上鼻黏膜最薄,为无纤毛的假复层柱状上皮,活体呈苍白或淡黄色,内含有嗅细胞及嗅神经,具有嗅觉功能。呼吸区范围较大,黏膜覆盖除嗅区以外的部分,上鼻甲平面以下被覆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活体呈淡红色,其特征是黏膜内含丰富的静脉丛,并有丰富的鼻腺,能产生大量分泌物,对吸入的空气起加温、湿润及净化作用。如该区黏膜充血肿胀,可引起鼻塞。小儿鼻腔窄小,下鼻道及鼻前庭发育欠佳,无鼻毛。
是位于鼻腔周围颅骨的一些含气空腔,开口于鼻腔外侧壁,共有四对,左右对称排列,称额窦、筛窦、蝶窦及上颌窦。(见鼻旁窦)。
鼻的血供主要是上颌动脉的分支蝶腭动脉经翼腭孔入鼻腔,发出鼻后中隔动脉,分布至鼻中隔后下部;由眼动脉发出筛前动脉与筛后动脉分支供应鼻中隔后上部。面动脉的上唇动脉中隔支分布到鼻中隔膜部和鼻前庭。腭降动脉的腭大动脉分支经切牙管由口腔进入鼻腔下部。上唇动脉的鼻中隔动脉、筛前动脉、鼻腭动脉和腭大动脉的终末支在鼻中隔前下部的黏膜内相互吻合成丰富的动脉网,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称易出血区(Little区)。鼻腔的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微静脉在鼻黏膜下,尤其是中鼻甲、下鼻甲及鼻中隔后部构成可膨胀的鼻甲海绵丛。在慢性鼻炎时静脉丛充血,黏膜肿胀而阻塞鼻腔,引起鼻塞等症状。鼻腔静脉向上经筛静脉汇入眼上静脉,形成了颅内外血液沟通的通路。鼻腔静脉的大部分经上唇静脉注入面静脉;向后经蝶腭静脉汇入翼丛。鼻腔的淋巴回流包括嗅区淋巴管网向上经嗅神经周围淋巴间隙入硬脑膜下隙和蛛网膜下隙,并与咽淋巴管相交通;呼吸区淋巴管与面部淋巴管交通,入下颌下淋巴结及颈深上淋巴结。外鼻及鼻腔前份的淋巴汇入下颌下淋巴结;鼻腔后部的淋巴经咽后淋巴管注入颈外侧深淋巴结。
鼻的一般感觉由三叉神经主干之一的眼神经分支(筛前神经)经鸡冠穿筛板筛孔入鼻腔形成的鼻内侧支和鼻外侧支支配。鼻中隔上部的嗅区由嗅神经支配,鼻肌的运动由面神经分支支配,鼻的交感神经来自颈内动脉交感丛的颈深神经,其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来自上涎核,在翼腭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有分支入鼻腔,支配中鼻道、下鼻甲及下鼻道黏膜内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