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学 . 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 国民经济管理 . 经济计划

中国第四个五年计划

/fourth five-year plan of China/
条目作者胡荣涛

胡荣涛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322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322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1971~1975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简称“四五”计划。

英文名称
fourth five-year plan of China
简称
“四五”计划
所属学科
经济学

“四五”计划在1970年年初就着手编制。同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简称“国家计委”)向各省市自治区和国务院各部委发出《关于拟定1971年和第四个五年计划工作的通知》。9月,国家计委向中共九届二中全会提交了《“四五”计划纲要(草案)》(简称《纲要(草案)》),但《纲要(草案)》最终并未形成正式的计划方案,只是以中央名义通知各地贯彻执行。

《纲要(草案)》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是:坚决执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和“要准备打仗”的战斗号令,大力加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做好反侵略的充分准备。其任务是加强战备,集中力量建设大三线强大的战略后方,改善布局;大力发展农业,加速农业机械化的进程;狠抓钢铁、军工、基础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建设;加强协作,大搞综合利用,积极发展轻纺工业;建立协作区和各有特点、不同水平的经济体系,做到各自为战、大力协同;大力发展新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初步建成中国独立的、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促进国民经济新飞跃。

“四五”计划规定的主要指标是: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2.5%;5年国家预算内安排的基本建设投资达1300亿元;5年财政收入合计在3800亿元~4000亿元;1975年,粮食产量在3000亿千克~3250亿千克,棉花产量在6500万担~7000万担,钢产量在3500万吨~4000万吨,原煤产量在4亿吨~4.3亿吨,原油产量在7000万吨~10 000万吨。《纲要(草案)》还提出,“四五”期间,各省、市、自治区要力争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的要求,按农业人口人均一亩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田;在全国形成大中小结合、星罗棋布、各自为战的钢铁工业布局,力争在1972年扭转北煤南运的局面。

从纲要规定的主要指标看,“四五”计划仍然是一个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指标的严重脱离实际的计划。

“四五”计划在执行过程中曾进行过3次调整。第一次是在1973年7月,第二次是在1973年10月,第三次是在1974年年底。这3次调整的结果,都降低了一些难以完成的指标。按最后一次调整的计划纲要来检查计划的执行结果是:工农业总产值完成计划的101.7%。其中,农业总产值完成104.5%,工业总产值完成100.6%。计划表列的51种主要经济指标中,有25种未完成计划;计划表列的30种主要重工业产品指标中,有18种未完成计划;计划表列的11种轻工业产品指标中,有4种未完成计划。主要产品产量情况是,粮食产量完成计划的103.5%,棉花产量完成计划的95.2%,钢产量完成计划的79.7%,原煤产量完成计划的109.5%,原油产量完成计划的110.1%,发电量完成计划的103.1%,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完成下限的101.6%,财政收入仅完成计划的98%。

客观来看,“四五”期间除上述工农业生产取得的成就外,还是取得了一批建设成果,包括:①工业交通方面,株洲至贵阳的湘黔铁路、焦作至枝城的焦枝铁路通车,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工程完成,大港和任丘油田投入建设和生产,当时全国最大的水力发电站刘家峡水电站建成;②科技方面,科学实验卫星的成功发射和返回,洲际火箭的首次发射成功,高产量的籼型杂交水稻的实验成功和在南方13省的推广等。这些都是在中国经济建设史和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成就。“四五”时期还加强了对外经济交流,从国外引进了一批技术先进的成套设备和单机,不仅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工业生产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中国现代化生产的技术水平。

但是,“四五”计划在执行中也暴露出突出问题:①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过大,战线过长,超过了当时国家的财力和物力;②积累和消费比例严重失调,积累率高达33%;③经济效益较差,尤其是投资效益更差;④过高的积累率挤压了消费,影响了居民消费的提高,5年间全国居民平均消费水平提高的幅度为11%,年均仅递增2.1%。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