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 . 现代医学 . 基础医学领域 . 人体解剖学 . 神经系统 . 脊髓灰质

后角

/posterior horn/
条目作者罗学港

罗学港

最后更新 2024-11-01
浏览 206
最后更新 2024-11-01
浏览 206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横切面上脊髓灰质向后突出的部分。相当于灰质Rexed板层Ⅰ~Ⅵ层,纵贯脊髓全长。

英文名称
posterior horn
所属学科
现代医学

横切面上可见后角自后向前分为后角尖、胶状质、后角头、后角颈和后角基部。后角基部连接中间带;颈部较细,位于后角的中部;后角头在背侧,较膨大;胶状质呈新月形,冠于后角头的后方;后角尖为一薄的弧形区,位于胶状质背侧,位居后角的表面,与脊髓表面之间隔以背外侧束。

后角是主要的初级传入纤维终止区,也接受来自脑的某些下行纤维束及脊髓灰质本身发出的短纤维。板层Ⅰ~Ⅳ是主要的皮肤感受区,板层Ⅴ接受来自皮肤、肌和内脏的传入纤维,板层Ⅵ接受肌和部分皮肤的传入纤维。

后角内含感觉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神经元形态、大小不一。其中,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细胞形成界限比较分明的核群,主要有后角边缘核、胶状质、后角固有核、胸核、脊髓网状核等。

后角边缘核,位于板层Ⅰ,呈弧形,与白质相邻,内有粗细不等的纤维穿过,呈海绵状,故又称海绵带。后角边缘核纵贯脊髓全长,但在腰骶髓细胞最多,胸髓最少,内含大、中、小型神经元。此核发出纤维参与组成脊髓丘脑束。

胶状质相当于板层Ⅱ。此层几乎不含有髓纤维,髓鞘染色法不着色。胶状质纵贯脊髓全长,在第1颈髓节段与三叉神经脊束核相连,由大量密集的小型神经元组成。胶状质接受传导伤害性和温度刺激的后根纤维,其内小神经元的轴突参与形成背外侧束,此层对痛觉信息起调节作用。

后角固有核位于板层Ⅲ和Ⅳ内,纵贯脊髓全长,此核细胞数量较多,由中等梭形细胞和少数大多角细胞组成,发出纤维参与组成脊髓丘脑束,传递痛、温、粗触觉及压觉信息。

胸核又称背核,位于颈8~腰4节段Rexed板层Ⅵ、Ⅶ内,位居后角基底内侧,界限清晰,由大型多极或圆形细胞组成,发出纤维组成脊髓小脑后束,参与非意识性本体感觉的传导。

脊髓网状核位于后角颈(板层Ⅴ)的外侧部,由小型和中型细胞构成。此核纵贯脊髓全长,但在颈髓节段最明显,参与构成脊髓网状结构。颈外侧核位于第1~2颈髓节段外侧索,由网状核向外延伸而成,恰在后角的前外侧,发出纤维组成脊颈丘脑束,参与触觉和痛觉传递。

当后角损伤时,可出现同侧肢体节段性感觉障碍,表现为痛、温觉消失,触觉迟钝或存在;也可因病变刺激神经元而出现相应节段的躯体疼痛(束带样痛或条带样痛)。因后角神经元是部分脊髓反射弧中的中间神经元,后角病变时可致反射减弱或消失,如屈曲反射。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