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交易可追溯至13世纪,欧洲地区当时已经出现了预先约定的品种标准。1570年成立于英国伦敦的皇家交易所所规定的交易方式则是期货交易的原始形态,而现代期货交易始于1848年成立的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国际期货市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由商品期货到金融期货、交易品种不断增加、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
金融期货始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有外汇期货、利率期货、股指期货和期权期货等。1972年5月,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设立了国际货币市场分部(IMM),首次推出外汇期货合约;1975年10月,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上市国民抵押协会债券(GNMA)期货合约,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率期货合约;1977年8月,美国长期国债期货合约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上市;1982年2月,美国堪萨斯期货交易所(KCBT)开发了价值线综合指数期货合约;1982年10月1日,美国长期国债期货期权合约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上市。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率先引入了期货交易制度,到了1993年,全国期货交易所一共有50多家。为规范期货市场发展,国家于1993开始对期货交易所进行全面审核,1998年将14家交易所重组调整为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三家;将35个期货交易品种调减为12个;兼营机构退出了期货经纪代理业务,原有的294家期货经纪公司缩减为180家左右。经过几年的努力与调整,到1999年以《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及四个管理办法为主的期货市场运营及监管框架基本确立,中国证监会、中国期货业协会、期货交易所三层次的市场监管体系初步形成,期货市场主体行为逐步规范。2004 年1月31日,国家发布了《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稳步发展期货市场,在证监会的指导下,已经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化。2006年9月8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上海成立,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于2010年4月16日起正式上市交易;2013年9月6日恢复国债期货交易;2015年4月16日,上证50、中证500股指期货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