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书的编纂,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奴隶社会。公元前18世纪,古埃及出现了有初级形态的专门名词词典。随着社会文明日进,书籍逐渐丰富,文献资料越来越多,而且由于时间的推移,语言、文字在各代人之间也开始产生了隔膜,对参考书的需求开始变得突出了。在中国,专门编辑出来供人们检寻资料用的参考书,应该从类书算起。如唐代的类书《北堂书钞》《初学记》《艺文类聚》,宋代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
参考书以提供事实、数据、结果为目的,包括辞书、百科全书、年鉴、手册、名录、表谱、图录、类书、政书等不同类型。参考书具有知识的权威性、资料的可靠性、编纂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等特点。参考书的基本功能是提供研究的线索、指引读书门径、解决疑难问题、节约时间和精力,具有查考性、概括性、资料性、易检性等特征。因此,人们常亲切地称它为“无声的老师”“案头顾问”和“书海指南针”。参考书作为治学之利器,在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线索和直接获取有关知识、信息的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文献价值、信息价值,故而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参考书也在向多媒体化和数字化方向开拓。电子版参考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从比较宽泛的概念和载体形式来看,电子参考书既有磁盘版,也有光盘版和网络版。电子参考书大多从纸质参考书转变而来,具有易检索、易存储的特点。1993年,微软推出Encarta,这是第一个专为计算机设计的多媒体百科全书。近年来,以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为代表的多家百科全书出版社推出了数字版或在线版,以满足人们使用计算机进行快捷检索的需求。在百科全书领域,与传统百科全书开发在线版相比更具革命意义的是维基百科的诞生与发展。网络百科具有内容中立、大众编撰、动态更新的特点,但也存在条目的可靠性不足、易引起著作权纷争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