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江西省鹰潭市月湖区大塘村角山徐家自然村北,现存面积达7万平方米,核心分布范围为上、下板栗山和童家河南北两岸的二级台地。1982年发现,1983~2007年5次发掘,发掘面积1525平方米。经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030~前1410年,是迄今发现商代南方地区乃至全国最大的窑场,也是中国年代最早的专业生产陶器的有贸易化性质的窑场,其规模之大、窑业堆积之厚在同时期遗存中罕见,产品种类繁多,器类齐全,遗迹密集,开专业化窑场之先河。对探讨中国窑业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发现遗迹共64处,其中作坊遗迹14处,包括陈腐池、练泥池、蓄泥池、蓄水池、辘轳车基座和成品坑;窑炉遗迹9处,包括烧成坑、圆窑、马蹄窑和龙窑;生活遗迹41处,包括房址、灰坑、灰沟和陶片堆积。
出土陶器、原始瓷、石器等文化遗物2111件。以陶器为大宗,石器和原始瓷较少。陶器以几何印纹硬陶为主,质地致密坚硬,约占出土陶器的70%,软陶较少。陶色多为灰色,由于还原焰的气氛的不同,表现为青灰、深灰和浅灰,红陶次之,极少量黑衣陶。纹饰分两类,一类为单一纹饰,包括方格纹、云雷纹、席纹、篮纹、网结纹、曲折纹、叶脉纹、圆涡纹等,以云雷纹和篮纹为大宗;一类为组合纹饰,有方格凸圆点纹与叶脉纹组合、云雷纹与篮纹组合、云雷纹与方格纹组合、方格纹与席纹组合、叶脉纹与篮纹组合等。器形主要有甗形器、釜、甑、罐、盆、瓮、豆、觚、斝、三足盘、钵、杯等生活用具,纺轮、网坠等生产工具,以及陶拍、陶垫等制陶工具,以甗形器、釜、罐、三足盘和带把带鋬器物为多。炊器多圜底和凹底器,器形多为甗形器和釜,不见甗和鬲等三足器,三足被陶支座替代;食器多带把和带鋬等特点。在陶器口沿和底部等位置共发现2359个(组)刻划符号,有学者认为这些刻划符号有表数、文字和标记名号等功能,也有学者认为可能与原始巫术、占筮有关。石器种类有磨制的锛、斧、凿、锥、镞、矛、网坠等。
角山窑址出土的器物群以甗形器、釜、三足盘、盔形钵、带把钵为主,不见甗和鬲,与中原、江西中西部等地区同时期遗址中出土的器物群有着显著的不同,表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角山文化因此得名。该文化是夏代早中期至商代前期,活动在武夷山脉西北麓信江流域的一种考古学文化,主要分布于闽北、浙南、赣东北等广大地区,其族属为三苗氏,或称“先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