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学 . 人居环境科学(建筑学 风景园林学 城乡规划学) . 风景园林学 . 风景园林史 . 中国近代园林 . 台湾园林

新北林本源邸园

/Lin Benyuan Garden/
最后更新 2024-12-04
浏览 138
最后更新 2024-12-04
浏览 138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清朝中叶以后,台湾地区最富有的家族板桥林本源的私家园林。位于台湾地区新北市板桥区流芳里西门街9号。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又称林本源园邸、板桥林家花园。

英文名称
Lin Benyuan Garden
又称
林本源园邸、板桥林家花园
地址
台湾地区新北市板桥区流芳里西门街9号
占地面积
约3000平方米

林本源的名号可追溯至板桥林家第二代家主林平侯的五房子孙的“饮水本思源”五记,因其中三房国华、五房国芳较盛,林本源便成为板桥林家的家号,其花园便被称为林本源邸园。花园坐落于原林家五落大厝的东北方,三落大厝旁。

根据许雪姬与刘淑芬的研究,林本源邸园模仿了盛康的留园以及吴园的飞来峰、潜园的怪石、北郭园的陌田观稼。其设计除受上述园林影响,还主要与林维源、拜访的文士们、风水师和负责工匠相关。吕世宜与谢琯樵被认为不是邸园的设计者,而负责的建筑工匠很有可能是设计者,只是从相关资料中难以找到直接证据证明工匠为谁。

林家建造这座园子至少有3个意义:夸示富有;作为家人尤其是女眷的游憩空间;以花园缔造出社交空间,让客人欣赏园林之美,达到交谊的目的。

林本源邸园的兴建,同五落大厝一样,是因1888年林维源捐官,为了配合他身份所建。林维源是过房至五房的长子,且是三房次子,他是台湾地区近代化的幕后推手,也是使板桥林家声势如日中天的家族领导人。邸园完成于1893年,但它开始兴建的时间却众说纷纭。现存史料共有9种不同的时间说法,最早1844年,最晚1890年。园主之一林衡道认为1889年为开始兴建时间。但是,林园内回廊上有1836~1846年的题诗,以及1875~1878年的题字。因此,许雪姬与刘淑芬于《林本源邸园的几个新观点》中提出,在这些题诗、题字的时期中已陆续修建,到1888年以后才积极建造。

花园耗资50万两,前后修建将近20年,因完成后离台湾割让的1895年很近,清末时期到此一游并留下雪泥鸿爪的名宦不多。可知的是,当时林维源曾在此园中数次招待达官显要,亦常招待幕客在庭园中饮宴。

林家在乙未之后,大房、二房、三房大半回到大陆,而后三房的林彭寿、二房的林祖寿回台保住田产。因而,花园乃由林彭寿或林祖寿管理,因此日据时期早期的社交活动大半有他们出面召开。而后则是大房的林熊光出面召开。日据时期的花园,作为林家与日本政府交往时宴请日本高官、当地绅士的场所。隆重的有每年元宵节前后召开的园游会。

同一时期,有许多诗社也把林家花园作为诗会地点,记载的有瀛社、淡北吟社、萃英吟社、板桥吟社,常常以“咏板桥别墅”为主题。当时的板桥林本源园林之盛被认为冠压北台,藤岛亥治郎(Gaijiro Fujishima,1899-05-01~2002-07-15)认为林本源邸的住宅与庭院是台湾高级住宅的代表,虽然有缺失,但仍是中国式庭院的高品位。因此,除诗社绘画等文人活动外,林本源邸园广受建筑等学术界关注与研究。

日据时期的林家花园共整修两次。1908年,为顺应西部纵贯铁道线开通而来的参观人潮,林本源在次年“修整家园”。1935年,在“台湾时政纪念博览会”前进行了整修,并作为板桥乡土馆供人参观。这段时间,林家花园虽然为私人产业,却吸引了不少日本人和当地人前往参观,令林家应接不暇,林家花园渐渐开放成为供观光的对象。

1927年起,因开放园邸后观园者众多不重公德的行为,林家开始发行免费入场券,放置林家各房及关系会社,对入观者稍作节制。然而却有人将入场券贩卖取利。后林家只好废止入场券,改收取入园观赏者3钱或5钱,并将此收入作为地方社会慈善事业。

二战后,林熊徵与林熊祥两兄弟以汉奸名义被逮捕。后虽获释,但林家重要领导人林熊徵于1946逝世。二战后,林家花园又开始扮演招待来自大陆的人士的角色。

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撤退台湾,国民党急于寻找台北办公处,要求当时任板桥镇镇长的林家二房林宗贤出借花园一个月,作为办公处之用。没想到当时国民党官员不仅在此处办公,甚至携带家眷居住,兴建违章家屋,破坏原有建筑物作为免费起火材料。一个月的借契也无限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林家人无能为力,当地政府机关又不便插手,最终由155户、千余人住到五落大厝和花园内,当地政府不得不编“留侯里”以安插落户,就地管理。二战后,有关当局并不重视文化事业,即使数度有人因住户的破坏而呼吁整治林家花园,也未引起有关当局的重视。

1966年3月,林家花园墙壁因地震倒塌20米,具备了整修林家花园的充分条件。而同年10月,美国人偷挖林维让母亲郑氏坟墓案,也使公众目光关注到林家的同时,再度转移到林家花园整建问题上。1967年,当地政府研议整建林家花园,成立整建促进委员会,林家要求政府承担违建户迁出及整建经费,保有三落、五落大厝才肯捐出花园。而整建预估高达3000万元台币,因无法解决资金问题,整建计划再次搁置。

1969年,台北县(今新北市)政府第一次追加预算通过一年12万余元的规划经费,台北县文献委员出版了一本《林本源庭园建筑史料》和《台北县板桥镇林家花园整建计划书》。1970年底,林柏寿代表林家将3000多平方米的花园土地所有权捐给台北县政府,并捐出100万元,使研究工作得以展开。同时,东海大学建筑系受托加入林家花园工作,出版了《板桥林家——调查研究及修复计划》。以上3本著作成为林家花园整建工程规划的蓝本。

1966年,台北县政府公开征稿林家花园整建工程计划,永固工程公司与五洲建筑师事务所中标承办。

1975年,林柏寿八十大寿捐出1000万元作为迁出违住户的重要经费。台北县政府采取低收入户的社会福利方式处理,确保提供最大限度的救济金与国宅贷款,迁出工程直至1977年才完成。

1977年,永固公司因欲将林家花园塑造成双溪公园的混凝土模式,因被认为无法胜任而止。1978年4月,委托台湾大学土木都市计画室加以重新测量,并加之分析规划,于1979年完成设计图说。

1981年,经台湾地区住宅及都市发展局复核,审订总工程费为11419.2万元(实际动用款项15694.5万元)。3月,台北县成立板桥林本源庭院古迹整建委员会。次年5月,由唐荣铁工厂股份有限公司承包,并于11月正式开工,历时4年于1986年完成。

1987年1月,林本源邸园举行落成典礼并正式对外开放。

1997年,因白蚁侵蚀木材、建筑维护不佳损坏严重、屋顶漏水严重、彩画涂料品质不佳、花园题字匾额未复原等问题,当地政府决定再修缮林家花园,直至2001年8月才重新开园,并设有园长与相关管理规程。2006年,园中错误匾联进行了再矫正、更换,从此林家花园进入了新的里程碑。

林本源邸园原由五落大厝的百花厅,经过一道回廊进入正门。然而整建期间,林家花园原入口五落大厝,因林家以将之用地改为商业用地为前提捐出花园,被铲除新建,花园正门为整建花园时新建入口。若由原入口进入,依次有汲古书屋、方鑑斋、来青阁、香玉簃、观稼楼、月波水榭、定静堂、榕荫大池等。

汲古书屋是林家的藏书楼,据说命名典故出于仿明朝毛子晋的汲古阁,意在汲取古人智慧,作为立身处世之借鉴。书屋约21平方米,为了保护书籍,附近设有大水缸,为火灾时灭火之用。屋前后各有三开六扇门,长年开启保持对流,以保证仓储空间干燥不生霉。书屋内原藏有宋元善本古今图书数千卷,大半被林家后人携往日本,藏于定静美术馆或其他地方。

方鑑斋相传是读书之所,也常举行诗会,是板桥的小文化中心,约有100平方米,斋前凿池,池中设有戏台,右侧依壁,假山重叠,沿假山有小径可通往戏台。由方鑑斋左侧回廊可通往来青阁。

来青阁是花园中最华丽、最高的建筑,为传统闽南式的木构造建筑。登楼可远眺大屯山、观音山等,一览台北盆地四面秦山,因而取名“来青”。楼阁拥有歇山式的重檐屋顶、四面伸展的飞檐、红彩耀眼的樟楠木。在当时台湾少见如此精美的建筑,当地居民遥望以为楼阁里住得是林家大小姐,所以私下称绣楼、流妆楼。来青阁约有330平方米,二层楼阁,实为林家招待贵宾下榻之处,因此阁内装饰极尽奢华,曾有稀有舶来品大玻璃镜,乃是过去稀有的珍品。

自来青阁起,回廊分两路,一向北经香玉簃、定静堂至月波水榭;一向西跨陆桥,经观稼楼到定静堂及榕荫大池。

簃即楼阁旁边的小屋。香玉簃约24平方米,为招待客人赏花喝茶之所,周遭遍植菊花,取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远离俗世尘嚣之意。相较于来青阁的华美,香玉簃则更加简洁雅致。

观稼楼是花园中高度第二的二层建筑,砖石构造的西洋楼,丰富了花园建筑多元的风格。楼面朝观音山。登楼曾可远眺林家产业,检阅庄稼收成,因此称为观稼楼。在1907年倒塌,代之以小亭,因此在整建林家花园时,对是否重建观稼楼颇有意见,后来人凭过去的旧照片修成此楼。

在定静堂东面池中,入门处有“拾级”二字,榭呈双菱形相连,四周小池远绕,故名。

取自《大学》“定而后能静”,就是希望来到这里的客人,都可以平心静气地化解纷争。为花园中占地最广的建筑物,约514平方米,是林家招待宾客,开盛大宴会之处,同时也是林家与地方官员斡旋谈判的议事厅。

定静堂前的空地可以供来访的客人停轿,来人到此地后必须通过三道大门,方能进入定静堂正厅。此三道大门别有用意,低阶级的平民只开一道门,读书人开两道门,只有身份平于或高于林家的贵客才会开三道门以最高礼节接待,即所谓“开中门迎接”。

在定静堂西,池北有房林家故里漳州山水铺设的假山,峰峦叠嶂,气势嵯峨。池旁还有梅花坞、钓鱼矶、海棠池、云锦淙等各色亭台,造景功能各不相同,极尽巧思。庭院最后,接近大观书社处为后门,题曰“板桥别墅”。过去的榕荫大池可供人行舟游赏。

假山位于花园整建后的新入口处,起伏有致,模仿林家故里漳州龙溪山水而塑造。山中有蜿蜒小径。层叠上下的石阶,有供人休憩的石桌、石椅,也有隐秘浪漫的山洞,仿佛袖珍型的小山,随着路线的走高伏低,景致也跟着步移景异,是花园重要的观赏游玩景点。

这座为宴请贵客而兴建的花园,反映了林家的历史从开拓期正式转为承平期。林本源邸园的建造正好在台湾地区经济高度发展时期,是宅第发展成熟的结晶,象征了鼎盛时期的林家。

林本源邸园耗时4年,耗资1.5亿元台币整建,其具有的价值不容讳言。虽然今园已非昔园,且整修过程中有汰旧换新、不用旧料与创新等争议,但园邸仍保留着古迹的建筑精神,展示着传统建筑与园林艺术,述说着林家的兴衰和台湾地区的历史。它被定为第二级古迹,作为一座文化标示而被妥善保存,供人怀古鉴今。

  • 张运宗.台湾的园林宅第.台北:远足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8.
  • 许雪姬.林本源家族与庭院历史.新北:新北市政府文化局,2011.
  • 杨宗哲.台湾园林之美——板桥林家华园.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6.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